2009年国庆长假刚过,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欢乐之中,环境院海勃湾征地移民规划设计项目组的成员们便接到通知,要求立刻奔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水利枢纽工地,开展移民设代工作。
其时,环境院海勃湾移民项目组的几个成员,9月31日才刚刚回到郑州,之前在海勃湾工地现场已经连续工作了近四个月。但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移民安置工作作为工程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很多问题都亟待解决,要实现自治区政府年内开工要求,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具备开工条件,时间紧、任务重,刻不容缓,于是,同志们再次背起行囊,毫不犹豫地向乌海进发……
实物复核
再一次来到乌海,早已不像第一次那样,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是满脑子的工作,因为马上就要去乌兰素海嘎查(村)进行实物复核。
乌兰素海整个村子都在征地范围内,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村子的人口、房屋以及土地情况非常复杂,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很敏感,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整个村子移民安置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开工,因此在进行实物复核时我们严格按照规范,本着尊重现实、以人为本的精神,事无巨细,只要是老百姓提出的问题,都认真地进行核对并给予解决。
10月的乌海,已进入深秋,气温也降至10度以下,实物复核的第一天,天气骤变,最高温度只有5度,虽然同志们早已预料到这里的气温要比郑州低的多,已经做了御寒准备,但还是冻得浑身发抖。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同志们依旧一丝不苟地进行实物复核工作。
乌兰素海嘎查位于黄河左岸,我们住在右岸,来往都需要坐船,考虑到安全因素,轮渡每天晚上六点就要停渡。眼看已经到了下午5点半,村长说:“今天的工作就到这里吧,再晚了你们就回不去了!”但此时还有五、六户人家没有进行复核,为了节约往来的时间,吕剑坚持说“还是复核完吧,今天复核完我们回去连夜整理一下,你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榜实物公示了!”等工作完成,我们到码头时已是晚上近8点,开船的老乡也被感动了,专门加开了一班船送我们过河。
如果说在乌兰素海嘎查复核时,天气是北风凛冽、黄沙漫漫,那么在阿拉善盟乌斯太经济开发区复核时,天气就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
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涉及到乌斯太经济开发区内乌兰毛道嘎查和九店湾两个嘎查共27户居民,乌兰毛道嘎查和九店湾都属于淹没区,涉及户数并不多,但是这两个村庄处于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居民的房子分布的非常零散,复核完一户,再到另外一户,有时候需要走上半个小时的路程,甚至有的一家的两处房子,复核完一处房子再到另外一处房子就要走上好长时间。复核当日刚下完雪,最低气温零下16℃,最高气温零下2℃,我们踩着厚厚的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量完房子,量猪圈,数完小树,数大树,复核完一家又一家,等我们终于复核完之后,已是手脚麻木,几乎失去知觉了,只觉得手是直的,脚是硬的,走路是一晃一晃的。
林中数树
乌兰素海嘎查是巴音树贵治沙站改制后成立的一个村庄,村子里几乎每家都有几百甚至上千棵树,这些树有些种在地头,有些种在路和水渠两旁,有些甚至在耕地中与庄稼夹杂种植。
为了调查这些树木的数量,我们需要钻进密密麻麻的树丛中,仔细逐棵地数。遇到杨树、榆树这些大树还好,即使弄的浑身是土,还是能较轻松的钻进去,而那些浑身长满刺的沙枣树和洋槐树,基本已经连成“树墙”,根本找不到“入口”。负责这次零星树调查的是我们海勃湾项目的两位女将――袁永龄和张志芳,工作中,她们手上脸上都被划出了伤口,即使这样,两人眉头也没皱一下,咬着牙坚持了两天,数了近四万棵零星树。
晚上回到宿舍后,才发现衣服、裤子上都挂满了树枝上的尖刺,连鞋底都被很多根又尖又长的荆棘扎透了,可当想起配合工作的地方干部们满意又佩服的表情,同志们心里依然是甜滋滋的。
雪中打桩
11月中旬的乌海气温早已经降至零下二十度,刺骨的北风裹着乌兰布和沙漠的黄沙漫天飞舞,此时乌海也迎来了入冬以后的第一场暴雪。
为了完成自治区政府尽快对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打桩定界的指示,项目组张舫同志会同业主单位、自治区土勘院、阿拉善盟地方政府四方一起,在茫茫冰天雪地中,开展了对工程征占范围内的居民迁移线、耕地征用线、林草地征用迁移线、工程管理范围的打桩定界工作。
雪后的沙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景象甚是壮观。但就是这场“美丽”的大雪,却给打桩工作带来非常多的困难。由于沙子本身就很松软,再加上被大雪覆盖以后摸不清情况,陷车就成了家常便饭。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就要下车推车,有时候一两个小时还走不了一公里,大家开玩笑的说:“能在沙漠里开车得需要A+照!”遇到汽车进不去的地方,大家就要徒步前进,冰冷的雪水和泥沙冻在一起,把大家的鞋子裹了厚厚一层。
阿拉善盟日夜温差很大,早晚特别冷,根本进行不了野外工作。为了加快进度,我们每天上午九点出发,下午五点结束,中间不休息。午餐就是每人一个烧饼,一个鸡蛋、一瓶矿泉水。虽然吃的是凉冰冰的食物,但是想到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大家的工作热依然分外高涨。
沟通与协调
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项目,自治区领导非常重视。为了使阿拉善盟和乌海市两个盟市在移民安置问题上的分歧尽快解决,使工程早日具备开工条件,自治区从水利厅、发改委、移民办抽调精兵强将,专门成立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协调工作组,自治区主席亲自到乌海市召开移民安置协调会,乌海市政府、阿拉善盟政府和黄河设计公司的代表共同参加,并听取了我司设代人员的情况汇报。
目前乌海市政府和阿拉善盟政府对房屋等实物的数量问题,已经共同认可,主要的分歧在于移民人口的界定。如果只参考户口簿上登记的户籍所在地、户口性质等内容,按照规范要求,阿拉善盟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无法列入移民人口。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如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妥善处理,工程肯定无法顺利如期开工。为了尽快解决矛盾,我们充分发挥了在移民安置工作方面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把符合条件的人口如实登记以外,对情况特殊的部分人口,我们协助地方政府仔细归类,具体到每户每人,列明情况,并上报自治区政府,建议自治区政府针对这些人口,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安置或者补偿,这项提议得到了地方政府和自治区政府的高度认可。
“遭遇”甲流
因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就设在乌海市委党校,所以我们的住宿和工作地点也设在了这里。
乌海市委党校位于市区的最西边,紧邻黄河。建好之后,一直没有进行竣工验收,所以房子的一些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也只是在党校租了几间办公室,主要工作人员仍在市区办公。
我们只有楼上的一间办公室里有网络,但是办公室所有的插座里都没有电,只能从隔壁的办公室临时扯过来一条电线,再通过三四个插线板给大家的笔记本供电,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
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带着满身的尘土,拖着被冻得僵硬的身躯回到住处,最大的愿望莫过于立刻洗个热水澡。宿舍里虽然暖气、热水器设备一应俱全,但纯粹是“摆设”――暖气是凉的,热水器流出来的是冷水,洗澡便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同志们只有自己烧水洗脸、洗脚,以解除身体的疲乏。
自从我们住进党校之后,每天吃饭就要徒步走到一站路以外的一个大学食堂。一天,我们正要去吃饭,门卫室的师傅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大学已经发现了11例H1N1流感患者,同时隔离了100多名学生,你们去吃饭可要注意啊!”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听到感染的学生人数又增加的消息,直到11月初,学校才解除了“甲流”警报,同志们开玩笑说:“我们真是战无不胜,就连甲流看到我们,也退避三舍了。”
转眼间,来到内蒙快两个月了。虽然这里天寒地冻,远离故乡,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但是,为了圆满完成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的移民设代任务,同志们都在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地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黄河设计公司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