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有时,大爱无限
发布日期:2010-05-17
编辑:刘晓龙
来源:刘晓龙
【字体大小:
打印

2009年秋季以来,祖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灾情就是命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防总、水利部关于抗旱救灾工作的部署,黄委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落实对口支援西南地区抗旱各项事宜。黄河设计公司及时响应,积极部署抗旱救灾工作,紧急调集物资、人员,动员干部职工支援抗旱。

在这场伟大的抗旱救灾战斗中,地勘院承担了抗旱打井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完成好打井任务,地勘院广大干部职工在院打井总负责人、院长、党委书记易学文的带领下,以解决旱区人民群众吃水问题为目标,充分发扬黄河勘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盼百姓之所盼,以精湛的技术、高昂的斗志,全力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去。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抗旱打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支打井小分队共在贵州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打出5口水井(其中3口圆满成井出水),解决了当地数万群众饮水问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们的高度赞扬。广大参战队员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大爱之歌,诠释和展现着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大灾面前有大爱的真正意义。

一、前奏

328,地勘院接到公司电话通知,要求迅速组织人员设备开赴贵州,对口支援贵州抗旱。

抗旱命令下达之后,有很多前期工作等待着地勘院去做。多年来,地勘院从事过各种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地质勘察及施工地质工作,在松散地层如土层和砂卵石地层找水和打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做好此次抗旱救灾,地勘院面临着许多困难:对西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了解掌握资料较少,更是缺乏基岩地区找水、打井经验;由于不是专业打井队伍,还存在设备不配套、不专业、不适用的问题。

接到通知后,易学文院长立即主持召开由院领导、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对抗旱救灾的人员安排、器材筹备、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了解决打井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易学文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商讨打井技术方案,研究解决物资设备筹备问题,并明确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抗旱中心任务,关注重点项目,抓住关键节点做工作。在易学文院长的领导和亲自指挥下,各项任务层层分解,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全力支持西南抗旱,地勘院派出了目前最好、最适合打井的设备投入西南抗旱,并决定从古贤调拨大口径钻机去贵州支援打井,但是,由于黄河水情变化,钻机出不来。易学文当即要求,不论花多大代价,不论有多么困难,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外面联系一部适用的打井钻机。后经多方联系,最终从山东调入一台大口径钻井设备。

此次设备配备和物资采购的重任由财务资产部承担,由于抗旱救灾工作的突发性,救灾物资准备时间之紧急,工作量之大,前所未有。财务资产部全体员工迎难而上,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当中,对赶赴灾区的物资设备进行了紧急采购。一是制定了物资采购计划和物资购置明细表,规定了采购范围、程序和要求,详细列出了每一类物品的种类、数量和规格。二是对仓库原有物品进行了清理、统计,保证所购物资设备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三是加班加点对市场进行了调研,针对西南地区特点采购合适的物品和装备。四是迅速联系赴贵州灾区的物资设备运输车辆,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装车完毕。

物资采购期间,财务资产部一名员工的亲属去世,因为紧张忙碌的工作,该员工放弃了送亲属最后一程的机会。“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抗旱救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了早点把物资准备齐全,保证打井队员按时出发,早日为灾区人民打好井,也没什么可遗憾的。”该员工说。还有两名女保管员一直坚守在仓库,随时为出征人员提供所需帮助。所有80吨抗旱设备、数万件器具,基本上都是经过她俩之手出去的。其中一位女同志生病,为了不影响工作,带病坚持奋战;另一位女同志冒雨在仓库外分发物资,坚守了大半天。

地勘院机械厂承担了部分器具的加工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机械厂全体员工放弃了休息,24小时连续作业,从方案制定、器材测量、技术优化、图纸设计,到器材最终加工成型,他们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为确保打井队伍按时拿到器材,顺利出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5支打井小分队、80余吨物资设备、数万件各类器具全部就位,并于331顺利出发,为抗旱打井奠定了坚实的人、财、物基础。

二、打井进行时

打井队于43日到达贵州省贵阳市后,根据前期地质、物探专家勘测情况,5支小分队分赴黔西南州兴义市鲁布革镇发玉村(董仲会组)、兴义市万屯镇万亩农田示范基地(石勤组)、望谟县麻山乡(杨新燕组)和毕节地区赫章县野马川乡(刘伟组)、威宁县羊街镇梨坪村(李宏伟组)5个打井点开始打井工作。

这批抗旱打井队员中,有不少同志曾经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和治黄事业立下过“赫赫战功”,完成过多项富于挑战性的勘探项目:从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到风沙漫卷的喀喇昆仑山,从浊浪翻滚的古贤水利枢纽再到危险酷暑的非洲国家……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艰苦奋斗的足迹。为了支援西南抗旱,他们又转战云贵高原,为灾区人民找水、打井,作出黄河勘探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在当地政府和老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打井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快速就绪。在施工准备过程中,老乡们上至年迈老人,下至未成年儿童,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乡热切盼望打出水井的心情感动了每一个打井队员。队员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充分发扬黄河勘探人敢打硬仗、勇于拼搏的精神,为老乡早日打出水来,解其燃眉之急。

为了尽快掌握前方打井工作情况,便于科学决策,地勘院建立了西南抗旱工作简报制度和打井进尺日报制度,把每天的重要工作、遇到的问题和打井进度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上报黄委和公司。这样做既便于上级领导随时了解前方工作情况,又能详细掌握重要工作信息,便于综合分析,快速决策,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在此期间,院领导每天都要和前方负责同志通电话,听取打井工作汇报,了解钻进进度,帮助解决打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打井工作正式开始后,根据前方工作情况,地勘院又先后组织了两批物资设备投入到抗旱打井工作,并派遣物资采购、设备操作、勘探技术人员等多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赶赴贵州支援抗旱。

46,在麻山乡的钻井率先开钻,随后万屯镇钻井开钻;47,梨坪村和鲁布革镇两个钻井先后开钻,410,乌木村井位开钻,至此,全部5个钻井点都实现了开钻。随后,打井工作相继进入到了基岩钻进成井过程,打井任务进入了一个攻坚战阶段。大家同心协力,昼夜奋战,抢进度,保质量,以期尽早为灾区人民打出水来。

正如前所述,打井工作中有许多困难等待着打井队员们去克服,如复杂地层问题、设备配备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打井效率和打井进度。面对困难,打井队员们发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作风,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群策群力,想方设法解决打井中遇到的困难。对地层不熟悉,他们就认真请教当地水利、地质专家,多方搜集资料,分析喀斯特地形的特点,研究确定合适的水井钻进工艺,保证了钻进的顺利进行。由于所带的钻头与当地实际地层不太相匹配,刚开始钻进效率较低,李宏伟组就现场钻进情况分析原因,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在极短时间内创造出了能够适应贵州地层的钻井成井工艺,摸索并发明了把35度金刚石电镀钻头镶焊在Φ219mm的钻具上,改为大口径金刚石钻头,最终形成了Φ219mm大口径金刚石钻井取芯一体化的钻井工艺。改进后,钻进效率明显提高了3-5倍,且大大降低了打井成本。

而在喀斯特地貌下的水井施工,必然会遇到岩芯破碎的问题。对于地勘院机组常用的以水为钻井液并采用取芯钻进的工艺来讲,在喀斯特地貌下取芯难且沉淀多则是困扰机组生产进度甚至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随着基岩破碎和钻孔加深,为防止“埋钻”等孔故的发生,专门捞取沉淀这项辅助工作反而占据整个班次的大部分时间。往往一个小时的进尺时间会再花费三四个小时时间去打捞沉淀,有时候甚至更多!随着钻孔加深,提下钻时间更长,沉淀积压更多,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

易学文院长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决定调整钻进方案,引进先进的打井设备和打井技术。时间紧急,易学文迅速安排设备调研、购置工作。在委和公司的支持下,在采购人员的努力下,两台全新的HCR-8型全液压动力头式岩芯钻机和两台空压机迅速从厂家直接发往钻井工地。钻井工作采用了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在根本上解决了取芯难、沉淀多、易出孔故的问题,且钻进辅助时间大为减少,钻进效率显著提高。在目前贵州旱情严重、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更回避了漏失地层钻进大量用水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机器加工艺,如虎添双翼”,现场工作人员这样形象地描述这种新机器、新工艺在钻井工作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4241740分,董仲会组负责的鲁布格镇钻井借助先进设备,下钻终孔96米,水量稳定在每小时15立方米,宣布第一口井打成。

4291530分,经过5个小时的抽水试验,李宏伟组负责的梨坪村钻井出水量稳定在每小时20立方米以上,具备开采价值,梨坪村钻井宣布成井。

59,石勤组负责的万屯镇万亩农田示范基地钻井进行了抽水试验,出水量较大,标志该钻井获得成功。

对于钻井所在地的乡亲们来说,钻井的成功出水绝对是他们子子孙孙难以忘怀的事,因为,打井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大事,在海拔2000多米的岩溶地区打出水井更是他们历史上从没用过的神奇。而此刻,这神奇正由黄河勘探人创造着!

三、跳动的音符

文明施工。在贵州各个工区,各个打井点,根本看不到以往那种烟头乱丢,酒瓶乱扔,衣扣不系光膀子作业的现象。因为打井队员们深知,此次抗旱救灾,他们责任大,任务重,使命光荣,代表着黄河系统的美好形象,代表着黄河勘探人的良好作风。打井队对施工期间的安全、日常生活以及与当地老乡沟通交流等事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日常生活方面,严格做到个人言语文明;严格注意日常衣冠整齐;保持居住环境和个人卫生的整洁,严禁随地丢烟头。安全生产方面,进入钻场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鞋、佩戴安全帽,上班前严禁喝酒;施工期间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老乡交流方面,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做到与当地老乡和谐相处。打井队员们的辛勤劳动和文明作业赢得了当地老乡的广泛赞誉。

不图回报。有一次在赫章县乌木村钻井现场,来了20余名乌木村村民和几十名野马川镇学校的师生。他们抬的抬、扛的扛,为打井队送来了猪肉、土鸡、鸡蛋、蔬菜、矿泉水、方便面以及大米等食品。乌木村支书代表村民们感谢打井队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刻,千里迢迢来支援抗旱救灾,整日在野外辛苦作业,不图回报。面对老乡们的深情厚谊,打井队坚辞不受,最后实在无法推辞,现场一位负责同志对老乡们说:感谢乌木村的父老乡亲,东西我们收下,但我们有规定,要按市场价格给乡亲们付钱。天旱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不便,我们不能再给您们添麻烦,谢谢您们!老乡们听到此言,鼓起了钦佩和感谢的掌声。

救助小学生。55日,麻山乡九年制学校四年级一个12岁的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不慎跌入路边垃圾坑内,被玻璃划破左腿内侧动脉,造成大量失血,发现时已经休克,并被送到附近卫生院。杨新燕组生活营地紧邻该学校,了解情况后他们迅速赶到医院,打听要不要输血?什么血型?并要求献血!经与医生简单沟通后,队员们被告知,此处条件简陋,不具备输血条件,只有县医院才行。但此处距离最近的望谟县城有50多千米的盘山砂石路,孩子已经不能经受这样的颠簸,只有继续观察,看明天是否好转。所有的机组队员在艰难的等待中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一大早,队员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探孩子的情况,此时受伤的孩子血虽已止住,但失血太多,血压只有50~80,并伴有高烧,生命垂危。医生说:极有可能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急需转到县城医院输血治疗。在病房,孩子的父亲已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惊得手足无措。他们家在离此很远的深山之中,家里孩子多,两个孩子在其他县城读高中,生活十分拮据,拿不出医疗费。不能让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失去!机组人员短暂商量后纷纷自愿捐款,尽快筹备资金将孩子迅速送至县城医院救治。地勘院总工程师缪绪樟、机组机长杨新燕分别拿出1500元和500元,机组成员也你100元我200元地把钱放到孩子父亲手中。拿着凝结着黄河人爱心的几千元善款,受伤孩子的父亲几度哽咽,下跪感谢这些来自黄河上的救命恩人。麻山乡乡长蒋文握着机组人员的手说:你们黄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来给我们打井、找水,我们已经万分感激,现在又捐钱救助我们的孩子,我们永远难忘!”在县医院,经过紧急救护,受伤孩子各项生命指标已趋于稳定,体征平稳,基本脱离生命危险。黄河人再次用大爱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这就是我们黄河勘探人用自己的真情谱写的大爱之歌!作为勘探工人,为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和治黄事业,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勘探现场的最前沿,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黄河勘探;当祖国大地被旱魔肆虐、人民群众生活遭受困难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积极投身抗旱救灾打井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母亲和数千万受灾同胞献出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在抗旱救灾这场伟大战斗中,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黄河勘探的旗帜高擎在云贵高原之上,迎风飘扬!

大旱有时,大爱无限!目前,各个打井小分队在圆满完成打井任务后已陆续返回洛阳,接下来还有更艰巨、更光荣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大旱有时,大爱无限
发布日期:2010-05-17 编辑:刘晓龙 来源:刘晓龙

2009年秋季以来,祖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灾情就是命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防总、水利部关于抗旱救灾工作的部署,黄委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落实对口支援西南地区抗旱各项事宜。黄河设计公司及时响应,积极部署抗旱救灾工作,紧急调集物资、人员,动员干部职工支援抗旱。

在这场伟大的抗旱救灾战斗中,地勘院承担了抗旱打井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完成好打井任务,地勘院广大干部职工在院打井总负责人、院长、党委书记易学文的带领下,以解决旱区人民群众吃水问题为目标,充分发扬黄河勘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盼百姓之所盼,以精湛的技术、高昂的斗志,全力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去。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抗旱打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支打井小分队共在贵州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打出5口水井(其中3口圆满成井出水),解决了当地数万群众饮水问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们的高度赞扬。广大参战队员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大爱之歌,诠释和展现着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大灾面前有大爱的真正意义。

一、前奏

328,地勘院接到公司电话通知,要求迅速组织人员设备开赴贵州,对口支援贵州抗旱。

抗旱命令下达之后,有很多前期工作等待着地勘院去做。多年来,地勘院从事过各种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地质勘察及施工地质工作,在松散地层如土层和砂卵石地层找水和打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做好此次抗旱救灾,地勘院面临着许多困难:对西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了解掌握资料较少,更是缺乏基岩地区找水、打井经验;由于不是专业打井队伍,还存在设备不配套、不专业、不适用的问题。

接到通知后,易学文院长立即主持召开由院领导、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对抗旱救灾的人员安排、器材筹备、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了解决打井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易学文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商讨打井技术方案,研究解决物资设备筹备问题,并明确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抗旱中心任务,关注重点项目,抓住关键节点做工作。在易学文院长的领导和亲自指挥下,各项任务层层分解,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全力支持西南抗旱,地勘院派出了目前最好、最适合打井的设备投入西南抗旱,并决定从古贤调拨大口径钻机去贵州支援打井,但是,由于黄河水情变化,钻机出不来。易学文当即要求,不论花多大代价,不论有多么困难,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外面联系一部适用的打井钻机。后经多方联系,最终从山东调入一台大口径钻井设备。

此次设备配备和物资采购的重任由财务资产部承担,由于抗旱救灾工作的突发性,救灾物资准备时间之紧急,工作量之大,前所未有。财务资产部全体员工迎难而上,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当中,对赶赴灾区的物资设备进行了紧急采购。一是制定了物资采购计划和物资购置明细表,规定了采购范围、程序和要求,详细列出了每一类物品的种类、数量和规格。二是对仓库原有物品进行了清理、统计,保证所购物资设备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三是加班加点对市场进行了调研,针对西南地区特点采购合适的物品和装备。四是迅速联系赴贵州灾区的物资设备运输车辆,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装车完毕。

物资采购期间,财务资产部一名员工的亲属去世,因为紧张忙碌的工作,该员工放弃了送亲属最后一程的机会。“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抗旱救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了早点把物资准备齐全,保证打井队员按时出发,早日为灾区人民打好井,也没什么可遗憾的。”该员工说。还有两名女保管员一直坚守在仓库,随时为出征人员提供所需帮助。所有80吨抗旱设备、数万件器具,基本上都是经过她俩之手出去的。其中一位女同志生病,为了不影响工作,带病坚持奋战;另一位女同志冒雨在仓库外分发物资,坚守了大半天。

地勘院机械厂承担了部分器具的加工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机械厂全体员工放弃了休息,24小时连续作业,从方案制定、器材测量、技术优化、图纸设计,到器材最终加工成型,他们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为确保打井队伍按时拿到器材,顺利出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5支打井小分队、80余吨物资设备、数万件各类器具全部就位,并于331顺利出发,为抗旱打井奠定了坚实的人、财、物基础。

二、打井进行时

打井队于43日到达贵州省贵阳市后,根据前期地质、物探专家勘测情况,5支小分队分赴黔西南州兴义市鲁布革镇发玉村(董仲会组)、兴义市万屯镇万亩农田示范基地(石勤组)、望谟县麻山乡(杨新燕组)和毕节地区赫章县野马川乡(刘伟组)、威宁县羊街镇梨坪村(李宏伟组)5个打井点开始打井工作。

这批抗旱打井队员中,有不少同志曾经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和治黄事业立下过“赫赫战功”,完成过多项富于挑战性的勘探项目:从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到风沙漫卷的喀喇昆仑山,从浊浪翻滚的古贤水利枢纽再到危险酷暑的非洲国家……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艰苦奋斗的足迹。为了支援西南抗旱,他们又转战云贵高原,为灾区人民找水、打井,作出黄河勘探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在当地政府和老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打井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快速就绪。在施工准备过程中,老乡们上至年迈老人,下至未成年儿童,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乡热切盼望打出水井的心情感动了每一个打井队员。队员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充分发扬黄河勘探人敢打硬仗、勇于拼搏的精神,为老乡早日打出水来,解其燃眉之急。

为了尽快掌握前方打井工作情况,便于科学决策,地勘院建立了西南抗旱工作简报制度和打井进尺日报制度,把每天的重要工作、遇到的问题和打井进度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上报黄委和公司。这样做既便于上级领导随时了解前方工作情况,又能详细掌握重要工作信息,便于综合分析,快速决策,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在此期间,院领导每天都要和前方负责同志通电话,听取打井工作汇报,了解钻进进度,帮助解决打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打井工作正式开始后,根据前方工作情况,地勘院又先后组织了两批物资设备投入到抗旱打井工作,并派遣物资采购、设备操作、勘探技术人员等多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赶赴贵州支援抗旱。

46,在麻山乡的钻井率先开钻,随后万屯镇钻井开钻;47,梨坪村和鲁布革镇两个钻井先后开钻,410,乌木村井位开钻,至此,全部5个钻井点都实现了开钻。随后,打井工作相继进入到了基岩钻进成井过程,打井任务进入了一个攻坚战阶段。大家同心协力,昼夜奋战,抢进度,保质量,以期尽早为灾区人民打出水来。

正如前所述,打井工作中有许多困难等待着打井队员们去克服,如复杂地层问题、设备配备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打井效率和打井进度。面对困难,打井队员们发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作风,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群策群力,想方设法解决打井中遇到的困难。对地层不熟悉,他们就认真请教当地水利、地质专家,多方搜集资料,分析喀斯特地形的特点,研究确定合适的水井钻进工艺,保证了钻进的顺利进行。由于所带的钻头与当地实际地层不太相匹配,刚开始钻进效率较低,李宏伟组就现场钻进情况分析原因,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在极短时间内创造出了能够适应贵州地层的钻井成井工艺,摸索并发明了把35度金刚石电镀钻头镶焊在Φ219mm的钻具上,改为大口径金刚石钻头,最终形成了Φ219mm大口径金刚石钻井取芯一体化的钻井工艺。改进后,钻进效率明显提高了3-5倍,且大大降低了打井成本。

而在喀斯特地貌下的水井施工,必然会遇到岩芯破碎的问题。对于地勘院机组常用的以水为钻井液并采用取芯钻进的工艺来讲,在喀斯特地貌下取芯难且沉淀多则是困扰机组生产进度甚至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随着基岩破碎和钻孔加深,为防止“埋钻”等孔故的发生,专门捞取沉淀这项辅助工作反而占据整个班次的大部分时间。往往一个小时的进尺时间会再花费三四个小时时间去打捞沉淀,有时候甚至更多!随着钻孔加深,提下钻时间更长,沉淀积压更多,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

易学文院长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决定调整钻进方案,引进先进的打井设备和打井技术。时间紧急,易学文迅速安排设备调研、购置工作。在委和公司的支持下,在采购人员的努力下,两台全新的HCR-8型全液压动力头式岩芯钻机和两台空压机迅速从厂家直接发往钻井工地。钻井工作采用了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在根本上解决了取芯难、沉淀多、易出孔故的问题,且钻进辅助时间大为减少,钻进效率显著提高。在目前贵州旱情严重、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更回避了漏失地层钻进大量用水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机器加工艺,如虎添双翼”,现场工作人员这样形象地描述这种新机器、新工艺在钻井工作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4241740分,董仲会组负责的鲁布格镇钻井借助先进设备,下钻终孔96米,水量稳定在每小时15立方米,宣布第一口井打成。

4291530分,经过5个小时的抽水试验,李宏伟组负责的梨坪村钻井出水量稳定在每小时20立方米以上,具备开采价值,梨坪村钻井宣布成井。

59,石勤组负责的万屯镇万亩农田示范基地钻井进行了抽水试验,出水量较大,标志该钻井获得成功。

对于钻井所在地的乡亲们来说,钻井的成功出水绝对是他们子子孙孙难以忘怀的事,因为,打井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大事,在海拔2000多米的岩溶地区打出水井更是他们历史上从没用过的神奇。而此刻,这神奇正由黄河勘探人创造着!

三、跳动的音符

文明施工。在贵州各个工区,各个打井点,根本看不到以往那种烟头乱丢,酒瓶乱扔,衣扣不系光膀子作业的现象。因为打井队员们深知,此次抗旱救灾,他们责任大,任务重,使命光荣,代表着黄河系统的美好形象,代表着黄河勘探人的良好作风。打井队对施工期间的安全、日常生活以及与当地老乡沟通交流等事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日常生活方面,严格做到个人言语文明;严格注意日常衣冠整齐;保持居住环境和个人卫生的整洁,严禁随地丢烟头。安全生产方面,进入钻场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鞋、佩戴安全帽,上班前严禁喝酒;施工期间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老乡交流方面,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做到与当地老乡和谐相处。打井队员们的辛勤劳动和文明作业赢得了当地老乡的广泛赞誉。

不图回报。有一次在赫章县乌木村钻井现场,来了20余名乌木村村民和几十名野马川镇学校的师生。他们抬的抬、扛的扛,为打井队送来了猪肉、土鸡、鸡蛋、蔬菜、矿泉水、方便面以及大米等食品。乌木村支书代表村民们感谢打井队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刻,千里迢迢来支援抗旱救灾,整日在野外辛苦作业,不图回报。面对老乡们的深情厚谊,打井队坚辞不受,最后实在无法推辞,现场一位负责同志对老乡们说:感谢乌木村的父老乡亲,东西我们收下,但我们有规定,要按市场价格给乡亲们付钱。天旱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不便,我们不能再给您们添麻烦,谢谢您们!老乡们听到此言,鼓起了钦佩和感谢的掌声。

救助小学生。55日,麻山乡九年制学校四年级一个12岁的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不慎跌入路边垃圾坑内,被玻璃划破左腿内侧动脉,造成大量失血,发现时已经休克,并被送到附近卫生院。杨新燕组生活营地紧邻该学校,了解情况后他们迅速赶到医院,打听要不要输血?什么血型?并要求献血!经与医生简单沟通后,队员们被告知,此处条件简陋,不具备输血条件,只有县医院才行。但此处距离最近的望谟县城有50多千米的盘山砂石路,孩子已经不能经受这样的颠簸,只有继续观察,看明天是否好转。所有的机组队员在艰难的等待中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一大早,队员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探孩子的情况,此时受伤的孩子血虽已止住,但失血太多,血压只有50~80,并伴有高烧,生命垂危。医生说:极有可能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急需转到县城医院输血治疗。在病房,孩子的父亲已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惊得手足无措。他们家在离此很远的深山之中,家里孩子多,两个孩子在其他县城读高中,生活十分拮据,拿不出医疗费。不能让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失去!机组人员短暂商量后纷纷自愿捐款,尽快筹备资金将孩子迅速送至县城医院救治。地勘院总工程师缪绪樟、机组机长杨新燕分别拿出1500元和500元,机组成员也你100元我200元地把钱放到孩子父亲手中。拿着凝结着黄河人爱心的几千元善款,受伤孩子的父亲几度哽咽,下跪感谢这些来自黄河上的救命恩人。麻山乡乡长蒋文握着机组人员的手说:你们黄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来给我们打井、找水,我们已经万分感激,现在又捐钱救助我们的孩子,我们永远难忘!”在县医院,经过紧急救护,受伤孩子各项生命指标已趋于稳定,体征平稳,基本脱离生命危险。黄河人再次用大爱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这就是我们黄河勘探人用自己的真情谱写的大爱之歌!作为勘探工人,为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和治黄事业,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勘探现场的最前沿,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黄河勘探;当祖国大地被旱魔肆虐、人民群众生活遭受困难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积极投身抗旱救灾打井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母亲和数千万受灾同胞献出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在抗旱救灾这场伟大战斗中,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黄河勘探的旗帜高擎在云贵高原之上,迎风飘扬!

大旱有时,大爱无限!目前,各个打井小分队在圆满完成打井任务后已陆续返回洛阳,接下来还有更艰巨、更光荣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公司邮箱系统登陆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技术支持:云河(河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豫ICP备150012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