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书安,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质工程院副总工,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黄委劳动模范,熟悉的人都习惯称呼他“老牛”。老牛1981年从事地质工作,至今已将近30个年头了,常年野外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经验。2010年春夏之交,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为积极响应国家抗旱救灾号召,在水利部和黄委的协调下,他作为贵州省毕节地区抗旱专家组组长,率先奔赴抗旱前线。其实,这已经不是老牛第一次参加救灾驰援行动了,“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两次火速赶赴灾区,投身震损水库排查及应急除险加固方案的设计工作。每当工作需要、危难突发,牛书安总是冲在前面,默默无闻地奔波在救援第一线。
接到去灾区的命令时,老牛刚从非洲完成工作任务回来,他二话没说,接到任务的当天下午就飞赴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为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防总、水利部的部署,在
作为毕节地区抗旱救灾专家组组长的牛书安,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在工作上却一如既往地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这次到贵州抗旱之前,他刚刚从万里之外的非洲刚果(布)工作归来,时差都还没倒过来。但接到抗旱救灾的任务后,当天下午,牛书安就又和其他十位专家组成员,紧急飞赴贵阳市。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毕节。
出发之前,牛书安就和同事们讨论过这次抗旱救灾任务。大家心里都明白,此行肩负重托、责任重大。且不说国家和当地群众对抗旱打井队抱着多大的希望,单单就贵州旱区的地质条件,就让牛书安觉得心里没底儿。此次黄委抗旱打井队所去的灾区都属于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在喀斯特地区找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岩溶发育极不均一,井位往往相差几米就有可能打不出水来,稍有闪失就可能会前功尽弃,出现“干井”的尴尬局面。而且我们专家组千里驰援,又没有当地的水文地质、区域地质等基础资料,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现实,任何一位地质专家都会感到没把握。
但灾情就是命令!牛书安和其他几位地质专家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水文地质工作经验、收集到的几本有关喀斯特地貌的专业书籍,就匆匆踏上了抗旱救灾的征程。前方灾情如何?能否顺利收集到所需的地质资料?打出水的把握性有多大?牛书安当时统统说不清,他只想立刻赶到灾区去。
老牛说:“在灾区,所有的压力都抵不过责任心的压力,再苦再累都不怕,一定要克服困难,把工作做扎实”。
专家组是先于打井设备到达灾区的。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为了尽快确定打井位置,不耽误钻机机组人员时间,牛书安和同事们马上进行了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地质调查其实就像是医生开药方,物探测试就是用仪器把病理拍出来,勘探就是具体的动刀子做手术了。如果药方开不准,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更是延误战机,增加抗旱任务的难度。
然而,现实困难又不容忽视。由于灾区是可溶岩地层,并夹有煤系地层,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在这样的地区选择井位时,一般程序是首先进行大范围的地面调查,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宏观判断,寻找储水构造或储水溶洞,然后进行物探测试,选择最佳井位进行开钻。这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保证所选井位的准确性。时间刻不容缓,资料经验的局限以及当地复杂地质条件,成了牛书安他们面对的难题。由于专家组已经分散到各个救援点。最终,通过电话与黔西南专家组多次商讨才最终确定了以下工作思路:
(1)尽可能多的收集当地的水文地质、区域地质资料,熟悉水文地质条件;
(2)通过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判断,找出最有可能的岩溶通道的发育方向,再结合地质构造的特点,初步判断可能的含水区域;
(3)进而用EH4音频大地电磁仪等物探仪器进行探测,经过解译和计算分析,进一步判断可能的富水区域;
(4)水文地质专家在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井位。
有了思路,就要马上行动。打井设备已经在驰援路上,正风雨兼程赶往灾区。时间紧迫,不容迟疑!白天,牛书安和物探专家们扛着仪器设备翻山越岭地看“点儿”,“点儿”就是可能有水的地方,这些“点儿”是靠着当地有限的地质资料以及老乡们多年的吃水经验得来的,一共34个点儿,老牛他们只能凭借现场地形地貌特征和个人工作经验来确定可能的井位。每到一个点儿,只有1小时左右的查勘时间,而如果是平时,这样的查勘至少要4-5个小时。专家组白天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晚上回到驻地还要查阅、分析、整理资料,讨论相关问题。牛书安坚持全程跟随,晚上和物探专家们分析完剖面、资料,已经是夜里两三点了。抓紧时间睡上一会儿,6点多钟,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又打起精神,投入新一天的“战斗”。就这样白天黑夜的连轴转,在短短5天内,牛书安和其他专家踏遍了附近的山岭洼地,最终确定了出水把握性最大的5个井位,使5台钻机如期开钻,为抗旱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从到达灾区到水井出水,老牛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他心里装着干不完的事儿,没有时间好好睡一觉。
为确保成井质量、指导勘探工作有序进行,牛书安还专门编写了《支援贵州抗旱减灾钻井与抽水试验基本要求》 ,对钻井施工人员的工作做了明确要求。他每天都要到钻井现场指导工作,了解钻井进度,分析地质条件是否发生变化。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方法,
牛书安有些着急。4月20日夜,毕节梨坪村钻井钻至39.2米时,曾冒出一股清泉。大家兴奋万分,连夜进行抽水试验。但最终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前含水层水量太小,根本无法满足生活用水需求。虽说打井不分先后,只要出水就是最大的胜利,但是牛书安做为毕节工作组的组长,心里还是较着一股劲儿,谁不想第一个把井打成啊!如今鲁布格抢在了头里,毕节一定不能落后!
老牛说,他年轻的时候不懂什么是地质,稀里糊涂入了行,干了将近30年,却从未想过改行,下辈子还会再选这一行。
牛书安同志从事地质工作已近30年了,不仅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更是多次与危险和各种地质灾害直面相对。汶川抗震救灾,他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西南抗旱救灾,在赫章县六曲河镇穿洞村查勘水源点时,老牛不慎从陡壁上栽了下来,两条腿上有十几处向外浸血,腿也有些肿,有的伤疤到抗旱结束时还没有痊愈,走路时非常疼痛。但他一如既往地发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没有叫过一声苦,更不会因此休息,第二天忍着疼痛照样和同事们并肩作战,查勘水源点、分析资料、确定井位。
其实老牛这位不畏艰险的硬汉心里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家。虽说家人已经习惯了他常年在外的工作,习惯了他半夜出发奔赴工地,但他对家人的眷恋和牵挂却日益加深、日渐浓厚。只要在家,老牛一定会尽量帮着家里多干些活儿,多陪着妻儿散散步、说说话。用他的话说:地质工作者的家庭是最稳定的,因为他们的家人更懂得他们工作的意义,他们自己也更珍惜在家里的每个时刻。
谦逊低调的老牛,总是不愿意多谈谈自己,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大家都一样”。让他谈谈自己,他会憨厚的笑笑,简单回答。但谈到灾区的志愿者,谈到带队的老领导,谈到并肩作战的同事,他总是愿意多说一些。老牛说:这次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抗旱救灾所有参战人员集体的功劳,和当地政府以及水利部门的密切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定要谢谢人家。
在抗旱救灾的一个多月里,牛书安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穿梭在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的5个钻井现场之间,行程数千公里,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过一天。但这只是他地质工作生涯的又一个闪光的节点,他已经做好准备,向下一个需要他,需要地质工作者的地方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