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给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黄委接到水利部、国家防办对口支援贵州抗旱救灾的指示后,紧急部署,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支援灾区。
这支队伍里,有这样几个人,不是专家,也并非打井人员,默默无闻,却同样肩负重任――他们就是公司抗旱救灾车队的师傅们。
千里驰骋 只为寻水
卢冬阳师傅,1985年加入公司车队,一干就是25个年头。接到任务前,他刚从青海查勘现场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得知公司要到贵州支援抗旱救灾,他二话没说,主动请缨。队友们都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他笑笑说,“没事,刚从高原回来,身体已经适应了,去贵州没问题。”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次任务有多艰巨,路途有多复杂。
经过55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车队抵达贵阳,在短暂的休整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毕节地区、黔西南州等重旱区。到达灾区后,眼前的一幕让车队的师傅们震惊不已,干涸的池塘、龟裂的土地、一口口的枯井……大人们愁眉不展的额头,孩子们开裂、浸着血丝的嘴唇,年近八旬为了能吃上水而不得不步行十几公里背水的老人……他们的眼神里都传递着渴望,渴望远方的客人给他们带来甘泉。看到这些,师傅们的眼睛湿润了,浑身的疲惫一消而散,三天的艰难驰骋都是值得的。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协助抗旱救灾的打井队员们尽早打出水井。
不畏艰辛 做好服务
在灾区的40多个昼夜里,车队的师傅们可谓是车子行到哪里,就在那儿吃;车子开到哪里,就在那儿睡,没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随时待命。
黄委专家组寻找地下水源点的那段时间是车队师傅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一天要去多个水源点查勘,师傅们每天早晨七点钟就要出发,直到晚上八、九点才能返回住所,最长的一次连续开了15个小时,没有合眼。查勘地点多数分布在偏远山区,山高路险,道路狭窄崎岖,几乎没有超过三十米的直路,路上还跑着非机动车、马车,行车难度很大,有时候四五百公里的路程需要跑十几个小时,甚至有些更偏远的地方连路都没有。
在工地,师傅们住的是民房,很多时候跑了一天回来,衣服已被汗水浸湿,没有洗澡的地方,他们就用毛巾浸点水稍微擦擦身子。由于地处山区,晚上蚊虫肆虐,可在工地,哪有什么灭蚊器、蚊香,早晨起来,胳膊、腿上一个个被蚊虫叮咬过的红色小点奇痒无比,师傅们笑着说,经常做梦还在和蚊子作战。
不出车时车队的师傅们也没闲着。他们是运输工,工地上需要搬运设备人手不够时,他们总是冲锋在前;他们是采购员,帮着打井小分队买材料、买钢管、钢丝绳,联系当地司机将采购好的材料运回工地;他们是厨师的好帮手,三餐之前,时常看到师傅们忙碌地洗菜、切菜;他们是后勤人员,力所能及地为专家组、打井人员做好服务。用师傅们的话说,只有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了,打井队员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找井、打井的工作中,才能更快地找到水源。
心手相连 苦尽甘来
危难关头,黄河儿女挺身而出,深情厚谊滋润着贵州高原焦渴的大地,同样,当地老百姓的质朴纯真也感动着他们……
有这样一对叔侄让李国强师傅久久不能忘怀。
叔叔大约四十出头,瘦弱的身体加上长时间劳作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侄子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性格开朗。叔侄二人从打井分队抵达当地后,一直在工地上帮忙,一来一去,和打井队员、司机师傅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黄委抗旱救灾分队圆满完成打井任务准备返回郑州的前一晚,叔侄二人在家里张罗忙碌了一晚,杀鸡子、炒鸡蛋、炒腊肉,还拿出了自酿的玉米酒,准备了丰盛的一桌饭菜邀请打井队员和师傅们,要为他们送行。李师傅说,在当地,“杀鸡”是款待客人的最高礼节。
就这样,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他们举杯共饮,为胜利而饮。临别前,叔侄二人紧紧地握住打井队员的手,久久没有松开,他们的眼里噙满泪,说着“你们是大大的好人,感谢你们……”
王兴学师傅聊起了他最难忘的事。
在梨坪村钻机现场,总能看见一位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往返于那片干裂的土地。他是来给钻井队员们送水的,那天,王师傅正在现场帮忙,他远远地望见老人提着一大罐水向他们走来,老人的步履有些蹒跚,脸上却洋溢着幸福。一见忙碌得满头大汗的王师傅,老人赶紧把水壶递给他,拉着他的手说,“你们辛苦了,喝点水。”多么简单朴实却又真挚无比的话语!
握着老人的手,这是一双布满老茧、苍老的双手,此刻,王师傅却分明感到了力量。这双手搭起了黄河儿女和灾区人民的心灵桥梁,这双手见证了黄河儿女和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连。
和老人的聊天中,王师傅了解到,这些水是当地政府给每家每户送来的,水量非常有限,可是老人却在第一时间想到了那些为了能让他们喝上甘泉,正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打井队员们,他们更需要水。
……
喷射而出的地下水高高跃起,在阳光的照射下异常夺目,盛开的三角梅在水光中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娇艳;水花洒在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他们欢呼着、雀跃着,笑得格外甜;大人们又开始忙碌了,他们拿起闲置许久的锄头,为迟到的生产做好准备……
师傅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是苦尽甘来的乐。
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苏良军,公司车队队长,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日的出车安排,他笑着说,“这只是半天的,已经快记满一篇,每天都是这样,习惯了。”
对于车队的师傅们来说,节假日似乎有些奢侈,假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熬到深更半夜更是习以为常。在苏队的记录本上,我们看到上个月出车量高达700多次,其中一天光派车去新郑机场接人就达17次,去年刚分配过来的新同志魏巍曾经一天去了5次机场。很多时候飞机误点,师傅们就在机场一直等着飞机到站,有时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苏良军队长对队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车队是反映公司形象的窗口,每个同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损失的就是公司的利益。”队员们牢记于心,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一有大型接待任务,司机师傅们不仅要开好车,还要当好导游、做好讲解。他们重视每一个环节,为贵宾做好服务,细致入微,师傅们对公司的业务、重点项目也是了然于胸,在贵宾了解公司情况时,都能流利应答。
随着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购置车辆越来越多,车辆的管理成了一门棘手活。苏队组织队员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保养,一旦发现隐患及时送至修理厂进行维修,保证了用车安全。
正是因为平时的扎实积累,才有了贵州42天的安全行驶;正是因为“以大局为重”的信念,才积淀了队员们随叫随到的工作作风;正是因为司机师傅“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才保证了我们每一次的正常出行……
回到郑州,这些刚从贵州高原归来的勇士们没有休息,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他们即将奔赴古贤查勘现场、西北五省区……在此,我们深情地道一声:师傅们,你们辛苦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旱救灾战场上,他们同样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