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难就“尚” 冲“锋”在前
发布日期:2010-05-28
编辑:郭卫新
来源:郭卫新
【字体大小:
打印
 

 有难就上(尚),冲锋在前,这是公司领导对地质工程院副总工程师尚锋名字的阐释,这句话也正是尚锋同志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将近30年来的真实写照。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初步设计抽查、山西中阳山体崩塌应急救援、西南抗旱救灾……这些急、难、险、重的工作及突发事件的现场都有尚锋同志忙碌奔波的身影。

工作上的“流浪汉子”

说起尚锋,在地质院也算得上老资格的人物了,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坚守在野外生产第一线,迄今已超过28个年头了,可以说黄河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他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参与过,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见到他的身影,因此,公司内没有几个不认识他的。另外,他的“两多一少”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据不完全统计,他是地质工程院因公出差次数最多的人员之一;到过的地方(包括国内、国外)最多的人员之一;节假日在家过的最少的人员之一。这不,在申请QQ号时,他不加思索地就给自己起了个“流浪汉子”昵称,这个称号也正代表了他的职业状态,成年累月漂泊在大山深处的工地上,一年四季与山川土石打交道,“回家是出差,以工地为家。”地质人对这种流浪生活早已习以为常啦。

2004年至2008年间,他在四川西南边陲的深山中连续奋战了五个年头,先后负责了木里河流域三座水电站不同阶段的勘察设计工作(卡基娃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沙湾水电站施工阶段和固增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五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每年在四川的时间都在8个月以上,这期间他克服了太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两次搬家不在郑州,只有柔弱的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父母年迈体衰,好几次住院也不能床前尽孝;孩子升初中、考高中,可以说他根本没去管过。

期间20056月,由于国电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物探中心在卡基娃坝址区做地震剖面探测时,操作不慎引起木里唐央森林大火(是当年全国著名的三大森林火灾之一)。灾情就是命令,为尽早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当时身为项目经理的尚锋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三天两夜没合眼,自始至终参与和组织了对火灾的扑救和调查工作,并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赞扬。

就在05年底,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最终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胰腺炎,疼得大汗直流,当时把在场的同事们吓得不知所措。幸亏发病时在成都,若是在木里河工地,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医疗条件有限不说,150公里的山路要颠簸78个小时,能不能熬得过去还真的难说,以至于现在他每每回想起那次发病,都还心有余悸。

抗震救灾的先进个人

2008年,他在成都亲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惊魂时刻,亲眼目睹了大地震给四川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那种刻骨铭心的震憾经历,使他更加坚强。从四川回来还不到两天,当地质工程院戴其祥副院长告诉他要去四川抗震救灾的时候,他淡定地说:“我想到了,我们不但和灾区人民感同身受,而且还是亲身感受,我们听得懂那里的方言,也比较熟悉那里的地质情况,我们不去又能让谁去呢?抗震救灾,我们责无旁贷!”。他是517从成都回到郑州的,21日又重返灾区投身到了紧张的抗震救灾之中。

要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给他们的压惊酒还没有喝完、他还没来得及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以至于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好好吃顿饭,顾不上孩子的中考,顾不上已经非常疲倦的身躯,毅然又奔向抗震救灾第一线。

出发前的晚上,当妻子知道他又要回四川参加抗震救灾时,那种担心和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当大地震发生后,电话打不通,失去联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揪心、焦虑的感觉才刚刚解除,牵挂的心还惊魂未定,在别人躲避还来不及的时候,而自己的亲人又要重返灾区。免不了要交待一番,她一再强调:每天要打一个报平安的电话或发一条短信,要不,会让人一天到晚担心,觉都睡不好。年逾古稀的岳母第二天一大早煮上了一碗饺子端到面前:吃吧,人常说,出征饺子,回家面。国家有难也正是用你们的时候,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去吧!

和还在病床上躺着的母亲告别后,带着黄河及全国水利人的重托,他又加入了支援四川震损水库应急除险加固工作队,紧急开赴四川绵阳地震灾区。

作为四川震损水库应急除险加固第二设计组副组长,承担了绵阳市江油的三座和梓潼的十一座共计十四座水库险情排查和应急除险方案工程地质部分的编制任务。他们冒着多次余震的危险,白天进行各震损水库的现场调查、现场量测等第一手的资料的收集,晚上还要完成各个水库的洪水总量、洪峰流量、水库泄洪能力等的计算,还有库容曲线、大坝的平面和剖面图等图件的制作,最后针对各水库的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应急除险方案。他们就是本着为灾区人民奉献力所能及的信念,不辞劳苦地工作着,硬是用短短的十天时间完成了全部除险方案编制任务,平均一天要完成1.4座水库。

他们编制的除险方案方案得到了水利部专家指导组的高度评价,专家指导组成员林昭大师说:方案的编制内容齐全、结构合理,在适当修改完善后,可以作为范本,加以推广。原水规总院总工司志明也说:你们的报告做的比较好,可以整出一个标准版本,让兄弟单位进行参考。听到专家组的好评,大家疲倦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笑容。值得一提的是,尚锋同志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及时向公司总部发回了八篇一系列通讯报导,使单位领导、职工对抗震救灾现场工作情况和进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由于尚锋同志在抗震救灾中的优异工作,被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得到了上级表彰。

抗旱救灾的专家

今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给人民生活特别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很大困难。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响应国家抗旱救灾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防总、水利部的部署。2010329日召开紧急动员会,当天下午,十人专家组就先期奔赴灾区,尚锋同志又作为水文地质专家参加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口支援贵州的抗旱救灾工作。

在当天晚上与地方干部座谈时,据省水利厅的同志介绍,国土资源部的专业队伍先期在贵州打井100多眼,成功率不到10%。做为水文地质专家,尚锋非常清楚岩溶地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多变,找水打井的风险性极大,是地质工作者最不愿面对的事情,而且手头连当地的水文地质、区域地质资料都没有,这更给他们找水打井的任务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他们深知:此行肩负着水利部、国家防总、黄委会和设计公司的期望和重托,承载着灾区人民对甘泉的殷切期盼,尽管心情有些沉重,但大家深感责任重大,国难当前,必须勇于担当。

第二天一早他们接到通知:专家组被分为两个组,分赴受灾最严重的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以水文地质专家尚锋、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王旭明为组长的专家组到黔西南州,以两个水文地质专家牛书安、刘建周为组长的专家组到毕节地区。大家来不及沟通、商量,资料也没有拿到,工作方法、技术思路还没有理清,就这样匆匆分手了。临别前专家们约定,每天保持电话联系,有问题及时商议。

本次抗旱救灾任务时间紧,工作点多,又缺乏当地水文地质资料,只能在简单的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完全凭借个人工作经验来确定井位。要知道,一个正确的工作方法与技术思路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尚锋同志经与专家组在电话中的讨论,形成了以下工作思路:

1)尽可能多地收集当地的水文地质、区域地质资料,熟悉水文地质条件;

2)通过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判断,找出最有可能的岩溶通道的发育方向,再结合地质构造的特点,初步判断可能的含水区域;

3)进而用携带的EH4大地音频电磁仪等物探仪器进行探测,经过解译和计算分析,进一步判断可能的富水区域;

4)在水文地质专家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井位。

事实证明,以合理的工作程序为基础,以科学的技术思路为依据下确定的井位,打出地下水的把握会更大一点。

331,黔西南工作组要到兴义市受灾最严重的鲁布格镇去找水。说起鲁布格,水电行业的人可能都知道,不错,正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外资、实行国际招标的鲁布革水电站所在地。虽然村镇就在水库的边上,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扬水工程,看着山下一库清水,就是用不上,干急没有办法。

经过80多公里山路颠簸,到达鲁布格镇已是正午,简单的午餐过后,立即投入了寻找井位的工作。他们与当地技术人员一起,在镇南侧的罗家湾,通过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判断,发现了一条断层沟。沟是近东西向走向,东高西低,断层上盘可能有水,随即便布置了两条物探剖面进行现场测试。之后,感觉把握不是很大,他们一路查勘来到了镇西南侧的发玉村,在此发现了一片碟形洼地。洼地四周发育三条大规模冲沟,雨季时沟中的地表水应该都向洼地汇流,依据专业知识,地下水径流也是如此,因此,这片洼地应该地下水相对富集区,于是,马上又进行了物探测试。

探测工作结束已是晚上的7点半了,赶回驻地已接近午夜,他们废寝忘食,终于在凌晨240分拿出了正式结果。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发玉村的富水性较好,最终井位选在了离镇政府所在地一千米的发玉村。

第二天的早上8点,来不及充分的休息,尚锋拖着疲惫的身躯,又向黔西南州的最西南端、号称贵州“西藏”的望谟县麻山乡出发了……

201041兴义市万屯镇的井位也得到了最终确定。

为了赶在钻机到来前定好井位,尚锋和另外几位专家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白天,奔赴水源地,进行布线物探,晚上回来后连夜分析测得的数据。在最初的4天里,专家们共到了3个县,走过了1580千米的盘山路,查勘了7个水源点,确定了3处井位。

井位定好了,钻机组到贵阳了,尚锋也累倒了。

可此刻的尚锋仍不放心钻机的到位情况,在贵阳仅休息了一天,就又随机组赶到了现场。先去了鲁布格,钻机就位开钻后,下午又马不停蹄奔赴万屯,发现钻机没有安置在预定井位,尚锋当即让机组把钻机向北移了100米左右。看着钻机就位后,他这才放心的离去。

423,黄委抗旱救灾打井队设在鲁布格镇的钻井初见地下水,终孔深度96米,水量稳定在每小时15立方米以上,宣布第一口井打成(编号:黄河一号水井)。初战告捷,在完成洗井和水质检测后,该井将满足鲁布格镇4000名群众、3000头大型牲畜的饮用水需求,同时还能保障该地区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灌溉用水。成井的当天,此次贵州抗旱救灾黄河设计公司领队、工会主席杨丙炎给尚锋发来短信:“尚锋,恭喜你了,鲁布格井终孔了,水量很稳定,水量不低于每小时15 立方米,目前正在洗井”。同时,鲁布格镇的女镇长袁艺也打来电话向尚锋报喜说:“尚总呀,你给我们定的水井已经出水了,这下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了,以后再也不用发愁喝不上水了,太感谢你们了!下次你再来贵州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你” 。

426,黄委对口支援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屯镇的钻井在钻至79左右时出现地下水。该井出水量较大,开采的可能性极大,钻进至84.6米时,出水量达每小时20 立方米以上,第二口水井宣告成功完成(编号:黄河二号水井)。捷报再传,当天贵州省水利厅的张平俊处长异常兴奋地给尚锋打电话说:“尚锋你好,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万屯的水井也出水了,而且水量很大,不但能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可以浇灌万亩烟田、农田,你们的功劳真是太大了!我们水利厅已经决定上报水利部为黄委请功,为尚总请功。你再来贵阳我一定亲自开车去接你,住最好的酒店,喝最好的茅台酒” 。感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尚锋他们在黔西南州所定的两口水井出水以后,带队的黄委办公室副主任陈维达从此再也不叫尚锋的大名了,而是改成“尚风水仙”了。地质勘探院的缪绪樟总工一直都在问:“老尚呀,你是不是有一个金手指,怎么一指一个准呀?”。在黄委为抗旱救灾归来的专家们欢迎宴会上,一直在现场坚持到最后的公司领队杨丙炎主席说:“尚锋这次贵州抗旱救灾可立下大功了,今天一定要让他喝好,我带头多敬他几杯”。

此次贵州抗旱救灾,尚锋和战友们没有辜负水利部、国家防总和黄委、黄河设计公司的重托,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还为部委争得了荣誉。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尚锋仍然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不知前面还会有多少艰巨的工作和任务会出现,他内心都在时刻准备着,只要一声令下,依旧 “有难就上,冲锋在前”。

有难就“尚” 冲“锋”在前
发布日期:2010-05-28 编辑:郭卫新 来源:郭卫新
 

 有难就上(尚),冲锋在前,这是公司领导对地质工程院副总工程师尚锋名字的阐释,这句话也正是尚锋同志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将近30年来的真实写照。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初步设计抽查、山西中阳山体崩塌应急救援、西南抗旱救灾……这些急、难、险、重的工作及突发事件的现场都有尚锋同志忙碌奔波的身影。

工作上的“流浪汉子”

说起尚锋,在地质院也算得上老资格的人物了,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坚守在野外生产第一线,迄今已超过28个年头了,可以说黄河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他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参与过,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见到他的身影,因此,公司内没有几个不认识他的。另外,他的“两多一少”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据不完全统计,他是地质工程院因公出差次数最多的人员之一;到过的地方(包括国内、国外)最多的人员之一;节假日在家过的最少的人员之一。这不,在申请QQ号时,他不加思索地就给自己起了个“流浪汉子”昵称,这个称号也正代表了他的职业状态,成年累月漂泊在大山深处的工地上,一年四季与山川土石打交道,“回家是出差,以工地为家。”地质人对这种流浪生活早已习以为常啦。

2004年至2008年间,他在四川西南边陲的深山中连续奋战了五个年头,先后负责了木里河流域三座水电站不同阶段的勘察设计工作(卡基娃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沙湾水电站施工阶段和固增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五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每年在四川的时间都在8个月以上,这期间他克服了太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两次搬家不在郑州,只有柔弱的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父母年迈体衰,好几次住院也不能床前尽孝;孩子升初中、考高中,可以说他根本没去管过。

期间20056月,由于国电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物探中心在卡基娃坝址区做地震剖面探测时,操作不慎引起木里唐央森林大火(是当年全国著名的三大森林火灾之一)。灾情就是命令,为尽早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当时身为项目经理的尚锋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三天两夜没合眼,自始至终参与和组织了对火灾的扑救和调查工作,并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赞扬。

就在05年底,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最终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胰腺炎,疼得大汗直流,当时把在场的同事们吓得不知所措。幸亏发病时在成都,若是在木里河工地,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医疗条件有限不说,150公里的山路要颠簸78个小时,能不能熬得过去还真的难说,以至于现在他每每回想起那次发病,都还心有余悸。

抗震救灾的先进个人

2008年,他在成都亲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惊魂时刻,亲眼目睹了大地震给四川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那种刻骨铭心的震憾经历,使他更加坚强。从四川回来还不到两天,当地质工程院戴其祥副院长告诉他要去四川抗震救灾的时候,他淡定地说:“我想到了,我们不但和灾区人民感同身受,而且还是亲身感受,我们听得懂那里的方言,也比较熟悉那里的地质情况,我们不去又能让谁去呢?抗震救灾,我们责无旁贷!”。他是517从成都回到郑州的,21日又重返灾区投身到了紧张的抗震救灾之中。

要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给他们的压惊酒还没有喝完、他还没来得及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以至于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好好吃顿饭,顾不上孩子的中考,顾不上已经非常疲倦的身躯,毅然又奔向抗震救灾第一线。

出发前的晚上,当妻子知道他又要回四川参加抗震救灾时,那种担心和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当大地震发生后,电话打不通,失去联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揪心、焦虑的感觉才刚刚解除,牵挂的心还惊魂未定,在别人躲避还来不及的时候,而自己的亲人又要重返灾区。免不了要交待一番,她一再强调:每天要打一个报平安的电话或发一条短信,要不,会让人一天到晚担心,觉都睡不好。年逾古稀的岳母第二天一大早煮上了一碗饺子端到面前:吃吧,人常说,出征饺子,回家面。国家有难也正是用你们的时候,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去吧!

和还在病床上躺着的母亲告别后,带着黄河及全国水利人的重托,他又加入了支援四川震损水库应急除险加固工作队,紧急开赴四川绵阳地震灾区。

作为四川震损水库应急除险加固第二设计组副组长,承担了绵阳市江油的三座和梓潼的十一座共计十四座水库险情排查和应急除险方案工程地质部分的编制任务。他们冒着多次余震的危险,白天进行各震损水库的现场调查、现场量测等第一手的资料的收集,晚上还要完成各个水库的洪水总量、洪峰流量、水库泄洪能力等的计算,还有库容曲线、大坝的平面和剖面图等图件的制作,最后针对各水库的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应急除险方案。他们就是本着为灾区人民奉献力所能及的信念,不辞劳苦地工作着,硬是用短短的十天时间完成了全部除险方案编制任务,平均一天要完成1.4座水库。

他们编制的除险方案方案得到了水利部专家指导组的高度评价,专家指导组成员林昭大师说:方案的编制内容齐全、结构合理,在适当修改完善后,可以作为范本,加以推广。原水规总院总工司志明也说:你们的报告做的比较好,可以整出一个标准版本,让兄弟单位进行参考。听到专家组的好评,大家疲倦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笑容。值得一提的是,尚锋同志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及时向公司总部发回了八篇一系列通讯报导,使单位领导、职工对抗震救灾现场工作情况和进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由于尚锋同志在抗震救灾中的优异工作,被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得到了上级表彰。

抗旱救灾的专家

今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给人民生活特别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很大困难。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响应国家抗旱救灾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防总、水利部的部署。2010329日召开紧急动员会,当天下午,十人专家组就先期奔赴灾区,尚锋同志又作为水文地质专家参加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口支援贵州的抗旱救灾工作。

在当天晚上与地方干部座谈时,据省水利厅的同志介绍,国土资源部的专业队伍先期在贵州打井100多眼,成功率不到10%。做为水文地质专家,尚锋非常清楚岩溶地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多变,找水打井的风险性极大,是地质工作者最不愿面对的事情,而且手头连当地的水文地质、区域地质资料都没有,这更给他们找水打井的任务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他们深知:此行肩负着水利部、国家防总、黄委会和设计公司的期望和重托,承载着灾区人民对甘泉的殷切期盼,尽管心情有些沉重,但大家深感责任重大,国难当前,必须勇于担当。

第二天一早他们接到通知:专家组被分为两个组,分赴受灾最严重的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以水文地质专家尚锋、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王旭明为组长的专家组到黔西南州,以两个水文地质专家牛书安、刘建周为组长的专家组到毕节地区。大家来不及沟通、商量,资料也没有拿到,工作方法、技术思路还没有理清,就这样匆匆分手了。临别前专家们约定,每天保持电话联系,有问题及时商议。

本次抗旱救灾任务时间紧,工作点多,又缺乏当地水文地质资料,只能在简单的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完全凭借个人工作经验来确定井位。要知道,一个正确的工作方法与技术思路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尚锋同志经与专家组在电话中的讨论,形成了以下工作思路:

1)尽可能多地收集当地的水文地质、区域地质资料,熟悉水文地质条件;

2)通过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判断,找出最有可能的岩溶通道的发育方向,再结合地质构造的特点,初步判断可能的含水区域;

3)进而用携带的EH4大地音频电磁仪等物探仪器进行探测,经过解译和计算分析,进一步判断可能的富水区域;

4)在水文地质专家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井位。

事实证明,以合理的工作程序为基础,以科学的技术思路为依据下确定的井位,打出地下水的把握会更大一点。

331,黔西南工作组要到兴义市受灾最严重的鲁布格镇去找水。说起鲁布格,水电行业的人可能都知道,不错,正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外资、实行国际招标的鲁布革水电站所在地。虽然村镇就在水库的边上,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扬水工程,看着山下一库清水,就是用不上,干急没有办法。

经过80多公里山路颠簸,到达鲁布格镇已是正午,简单的午餐过后,立即投入了寻找井位的工作。他们与当地技术人员一起,在镇南侧的罗家湾,通过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判断,发现了一条断层沟。沟是近东西向走向,东高西低,断层上盘可能有水,随即便布置了两条物探剖面进行现场测试。之后,感觉把握不是很大,他们一路查勘来到了镇西南侧的发玉村,在此发现了一片碟形洼地。洼地四周发育三条大规模冲沟,雨季时沟中的地表水应该都向洼地汇流,依据专业知识,地下水径流也是如此,因此,这片洼地应该地下水相对富集区,于是,马上又进行了物探测试。

探测工作结束已是晚上的7点半了,赶回驻地已接近午夜,他们废寝忘食,终于在凌晨240分拿出了正式结果。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发玉村的富水性较好,最终井位选在了离镇政府所在地一千米的发玉村。

第二天的早上8点,来不及充分的休息,尚锋拖着疲惫的身躯,又向黔西南州的最西南端、号称贵州“西藏”的望谟县麻山乡出发了……

201041兴义市万屯镇的井位也得到了最终确定。

为了赶在钻机到来前定好井位,尚锋和另外几位专家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白天,奔赴水源地,进行布线物探,晚上回来后连夜分析测得的数据。在最初的4天里,专家们共到了3个县,走过了1580千米的盘山路,查勘了7个水源点,确定了3处井位。

井位定好了,钻机组到贵阳了,尚锋也累倒了。

可此刻的尚锋仍不放心钻机的到位情况,在贵阳仅休息了一天,就又随机组赶到了现场。先去了鲁布格,钻机就位开钻后,下午又马不停蹄奔赴万屯,发现钻机没有安置在预定井位,尚锋当即让机组把钻机向北移了100米左右。看着钻机就位后,他这才放心的离去。

423,黄委抗旱救灾打井队设在鲁布格镇的钻井初见地下水,终孔深度96米,水量稳定在每小时15立方米以上,宣布第一口井打成(编号:黄河一号水井)。初战告捷,在完成洗井和水质检测后,该井将满足鲁布格镇4000名群众、3000头大型牲畜的饮用水需求,同时还能保障该地区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灌溉用水。成井的当天,此次贵州抗旱救灾黄河设计公司领队、工会主席杨丙炎给尚锋发来短信:“尚锋,恭喜你了,鲁布格井终孔了,水量很稳定,水量不低于每小时15 立方米,目前正在洗井”。同时,鲁布格镇的女镇长袁艺也打来电话向尚锋报喜说:“尚总呀,你给我们定的水井已经出水了,这下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了,以后再也不用发愁喝不上水了,太感谢你们了!下次你再来贵州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你” 。

426,黄委对口支援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屯镇的钻井在钻至79左右时出现地下水。该井出水量较大,开采的可能性极大,钻进至84.6米时,出水量达每小时20 立方米以上,第二口水井宣告成功完成(编号:黄河二号水井)。捷报再传,当天贵州省水利厅的张平俊处长异常兴奋地给尚锋打电话说:“尚锋你好,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万屯的水井也出水了,而且水量很大,不但能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可以浇灌万亩烟田、农田,你们的功劳真是太大了!我们水利厅已经决定上报水利部为黄委请功,为尚总请功。你再来贵阳我一定亲自开车去接你,住最好的酒店,喝最好的茅台酒” 。感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尚锋他们在黔西南州所定的两口水井出水以后,带队的黄委办公室副主任陈维达从此再也不叫尚锋的大名了,而是改成“尚风水仙”了。地质勘探院的缪绪樟总工一直都在问:“老尚呀,你是不是有一个金手指,怎么一指一个准呀?”。在黄委为抗旱救灾归来的专家们欢迎宴会上,一直在现场坚持到最后的公司领队杨丙炎主席说:“尚锋这次贵州抗旱救灾可立下大功了,今天一定要让他喝好,我带头多敬他几杯”。

此次贵州抗旱救灾,尚锋和战友们没有辜负水利部、国家防总和黄委、黄河设计公司的重托,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还为部委争得了荣誉。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尚锋仍然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不知前面还会有多少艰巨的工作和任务会出现,他内心都在时刻准备着,只要一声令下,依旧 “有难就上,冲锋在前”。


公司邮箱系统登陆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技术支持:云河(河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豫ICP备150012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