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勘探塑丰碑
发布日期:2011-05-13
编辑:张石中、刘晓龙
来源:张石中、刘晓龙
【字体大小:
打印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质勘探院(简称地勘院)是195210月建立的新中国治黄史上第一支勘探队伍,其前身为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总队。几十年来,黄河勘探人从黄河逐渐走向国内外工程勘探市场,取得了非凡成绩,赢得了广泛赞誉。

立足黄河 创造辉煌业绩

地勘院成立后,便致力于黄河下游众多涵闸工程的勘探,便开展黄河中下游拟建工程的普探,以掌握中下游的地质情况,为黄河治理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几十年来,地勘院开展了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天桥、巴家嘴、陆浑、故县、石砭峪、碛口、军渡、龙门、河口村、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南水北调西线及其试验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古贤等30多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探,有力促进了治黄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之后,地勘院在开展治黄工程勘探的同时,积极走向国内外市场,开展了南阳回龙和新乡宝泉等抽水蓄能电站的勘探和有关工程的施工,并走向冈比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苏丹、厄瓜多尔等国,开展水利、水电、交通和工民建工程勘探,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水利水电工程大多很偏僻,工作条件艰苦。黄河勘探队伍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驻小浪底时,交通不便,设备简陋,住窝棚,钻窑洞,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40多年,为举世瞩目的小浪底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寒缺氧地区,赤道几内亚吉布洛水电站远在酷热难耐的非洲热带雨林,环境都很恶劣。地勘院职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克服万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创新技术 增强发展后劲

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企业腾飞的翅膀。地勘院坚持科技兴院,长期开展科研攻关,成立了勘察与基础工程技术研究所,建起钻探实验平台和泥浆实验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帷幕灌浆工程多采用循环灌浆方法。但是,地勘院结合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裂隙发育的特点,在国内首次研究引进了GIN灌浆技术,并在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于小浪底工程建设,取得了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明显效果。这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中。

在工程实践中,地勘院自主研发了钻孔压水试验综合测试仪、套管打捞器、水弯头、孔口密封器、真空原状取砂器、薄壁取土器、淤泥取样器、超前靴取砂器等先进实用设备,以及第四纪深厚覆盖层取样、砂卵石及软弱夹层金刚石钻进等勘探技术,许多处在国内领先地位。金刚石取芯钻探技术在我国工程勘探获取岩层中的软弱夹层及断层破碎带的不扰动原状岩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的“大口径(φ615mm)金刚石复合体取芯钻头”拓展了金刚石取芯钻探的新领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被认定为水利先进技术,列入了《2007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荣获200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超前切割靴取砂”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钻孔压水试验综合测试”技术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小直径液位变送器密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地勘院拥有先进的大口径水井及深水井施工技术。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因贵州是岩溶地形,成井出水难度很大,当地地矿部门打井施工的成井出水率仅有百分之七、八。而由黄河设计公司地勘、地质、物探人员组成的打井队以精湛的技术,奋战一个多月,成功地打出了4口井(其中3口出水量很大),成井出水率达80%,解决了当地5万多群众和1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大爱之歌,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赞扬。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地勘院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形成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曾多次荣获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优秀QC小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称号。参与勘察的“大唐芙蓉园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等。

以人为本 造就大批人才

地勘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了一支勇于吃苦、善打硬仗的高素质队伍。目前,地勘院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67人(其中不乏博士、硕士学历人员),专业技术职称107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人员60余人,技师22人。

注重员工业务素质建设,近年来举办了“讲和谐、促发展、比贡献”生产机组劳动竞赛、“立足岗位,放飞梦想”青年员工座谈会、钻工职业技能培训等。员工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日益改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吃苦耐劳、勇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和顽强作风得到弘扬,为地勘院发展增添了不竭的动力。

长期的建设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9年,地勘院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并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10年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目前,地勘院正以豪迈的精神为水利水电建设和治黄事业,为黄河设计公司创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咨询公司而努力奋斗。

黄河勘探塑丰碑
发布日期:2011-05-13 编辑:张石中、刘晓龙 来源:张石中、刘晓龙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质勘探院(简称地勘院)是195210月建立的新中国治黄史上第一支勘探队伍,其前身为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总队。几十年来,黄河勘探人从黄河逐渐走向国内外工程勘探市场,取得了非凡成绩,赢得了广泛赞誉。

立足黄河 创造辉煌业绩

地勘院成立后,便致力于黄河下游众多涵闸工程的勘探,便开展黄河中下游拟建工程的普探,以掌握中下游的地质情况,为黄河治理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几十年来,地勘院开展了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天桥、巴家嘴、陆浑、故县、石砭峪、碛口、军渡、龙门、河口村、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南水北调西线及其试验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古贤等30多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探,有力促进了治黄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之后,地勘院在开展治黄工程勘探的同时,积极走向国内外市场,开展了南阳回龙和新乡宝泉等抽水蓄能电站的勘探和有关工程的施工,并走向冈比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苏丹、厄瓜多尔等国,开展水利、水电、交通和工民建工程勘探,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水利水电工程大多很偏僻,工作条件艰苦。黄河勘探队伍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驻小浪底时,交通不便,设备简陋,住窝棚,钻窑洞,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40多年,为举世瞩目的小浪底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寒缺氧地区,赤道几内亚吉布洛水电站远在酷热难耐的非洲热带雨林,环境都很恶劣。地勘院职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克服万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创新技术 增强发展后劲

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企业腾飞的翅膀。地勘院坚持科技兴院,长期开展科研攻关,成立了勘察与基础工程技术研究所,建起钻探实验平台和泥浆实验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帷幕灌浆工程多采用循环灌浆方法。但是,地勘院结合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裂隙发育的特点,在国内首次研究引进了GIN灌浆技术,并在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于小浪底工程建设,取得了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明显效果。这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中。

在工程实践中,地勘院自主研发了钻孔压水试验综合测试仪、套管打捞器、水弯头、孔口密封器、真空原状取砂器、薄壁取土器、淤泥取样器、超前靴取砂器等先进实用设备,以及第四纪深厚覆盖层取样、砂卵石及软弱夹层金刚石钻进等勘探技术,许多处在国内领先地位。金刚石取芯钻探技术在我国工程勘探获取岩层中的软弱夹层及断层破碎带的不扰动原状岩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的“大口径(φ615mm)金刚石复合体取芯钻头”拓展了金刚石取芯钻探的新领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被认定为水利先进技术,列入了《2007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荣获200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超前切割靴取砂”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钻孔压水试验综合测试”技术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小直径液位变送器密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地勘院拥有先进的大口径水井及深水井施工技术。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因贵州是岩溶地形,成井出水难度很大,当地地矿部门打井施工的成井出水率仅有百分之七、八。而由黄河设计公司地勘、地质、物探人员组成的打井队以精湛的技术,奋战一个多月,成功地打出了4口井(其中3口出水量很大),成井出水率达80%,解决了当地5万多群众和1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大爱之歌,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赞扬。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地勘院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形成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曾多次荣获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优秀QC小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称号。参与勘察的“大唐芙蓉园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等。

以人为本 造就大批人才

地勘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了一支勇于吃苦、善打硬仗的高素质队伍。目前,地勘院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67人(其中不乏博士、硕士学历人员),专业技术职称107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人员60余人,技师22人。

注重员工业务素质建设,近年来举办了“讲和谐、促发展、比贡献”生产机组劳动竞赛、“立足岗位,放飞梦想”青年员工座谈会、钻工职业技能培训等。员工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日益改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吃苦耐劳、勇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和顽强作风得到弘扬,为地勘院发展增添了不竭的动力。

长期的建设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9年,地勘院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并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10年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目前,地勘院正以豪迈的精神为水利水电建设和治黄事业,为黄河设计公司创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咨询公司而努力奋斗。


公司邮箱系统登陆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技术支持:云河(河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豫ICP备150012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