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洪水规律的探索者――记黄河设计公司水文分析专家史辅成
发布日期:2012-07-09
编辑:王寒草
来源:王寒草
【字体大小:
打印

史辅成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3411月出生于一个铁路之家。1954年,只有20岁的他便从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毕业,先被派至天津子牙河参加了一个多月的防汛,而后又分配至黄河水利委员会计划处,从事黄河水文分析的研究工作。对于水文分析,他在大学期间仅学过一个学期,功底不算深厚,但当时黄委亟须开展水文分析工作,而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又稀缺,在大学主攻水工建筑专业的史辅成,毕业后毅然投入水文分析领域,开始了穷尽一生的探索。

当时国内从事水文分析研究的人不多,没有现成的经验资料,完全靠自己摸索,在学中干,干中学。

水文分析计算研究听起来似乎很枯燥,说白了,就是根据水文现象变化的规律,预估未来长时期的水文情势。这项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史辅成经常参加野外查勘,一年有大半年都在荒山野河间奔波。

19562月,水利部成立了黄河勘测设计院,需要规划方面的人才,由于水文分析是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上级把史辅成调到设计院规划处参加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工作。

19585月,水利部黄河勘测设计院更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更名一年后,即19594月,黄委勘测规划设计院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南水北调西线查勘,共组织了3个队400余人,开赴雅砻江、大渡河及黄河上游地区进行查勘。

史辅成参加了这次查勘,他所在的队承担了西线南水北调雅砻江与大渡河交界处的查勘任务。队伍从西安出发,进入四川后,走成都、雅安,最后来到川西南的石棉、冕宁一带。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时西藏发生叛乱,不时有叛匪活动。为了安全起见,上级给每人发了一支七八斤重的日式"三八大盖",各自配备了5发子弹。此外每人还配备了一袋5斤重的炒米和一个行军壶。出发的时候他们带了不少行装,一边走一边精简,到最后只剩下枪、子弹、炒米、行军壶了。

就这样,他们每天奔走在川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一面进行查勘,一面要防止叛匪和野兽的出现,同时还要和反复无常的天气作斗争。当地几乎每天下午都会下雨,往往一下就到半夜,由于大家每天都穿着透湿的衣服前进。沿途,一边前行是陡峻如倾的峭壁,一边是几十米甚至数百米深的悬崖。

除了西线地区外,泾河、渭河、伊河、洛河,还有三门峡、三盛公、巴家嘴工程等,都留下了史辅成的足迹。

1961年,由于黄委总工办缺少水文分析方面的技术人员,就将史辅成调到黄委总工办,从事水文分析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史辅成被下放到基层。

1975年,史辅成又回到设计院规划处水文组继续担任组长。这一年的8月,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河南有29个县、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8万多人遇难。"758"大洪水后,国务院领导作出要严肃对待大洪水的批示,当时的水电部要求加强对大江大河洪水的研究。遵照上级的部署,史辅成遂把研究黄河历史洪水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夜以继日地搞调查、查资料作分析、写报告。

1977年,史辅成在五七干校一年,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次在扛麻袋时把腰椎压伤了,疼痛不止。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能到医务室贴张伤湿止痛膏。后来他回到了单位,还是像往常一样加班加点,参加野外查勘。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腰伤加重,腰椎变形,最后诊断为陈旧性腰椎骨折。为了控制腰椎变形,医生为他配备了钢背心固定腰部。直到如今,这件钢背心还陪伴着他。

20世纪80年代,为抢救分散在各地的历史洪水资料,水电部要求全国流域机构及各省(区)把各自流域的历史洪水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理。史辅成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黄河流域历史洪水资料的整理和汇编,提交了《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由于黄委收集的历史资料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拓片与实物,还在北京举行了展览会。

史辅成和易元俊等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黄河历史洪水分析有一个其他江河都没有的问题,即在黄河历史洪水分析需要考虑断面冲淤变化的因素。

黄河干、支流不少河段冲淤变化剧烈,如何将计算断面恢复到发生历史大洪水的形态,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如不考虑断面变化,将使推算的洪峰流量发生较大的误差。史辅成和易元俊等人分析实测资料,考证古代文物,采用现代断代手段C法等多种途径,对此问题作了大量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黄河冲淤特点的解决办法。

史辅成与易元俊合作发表的《黄河历史洪水计算中的断面还原方法》一文中,对断面冲淤变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该文指出,"黄河干、支流洪水期间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数百千克甚至1000千克以上,很多河段冲淤变化剧烈,不但有年际之间的变化,而且在一次洪水过程中冲淤变化也比较大,有的河段还有"揭河底"现象。所以在计算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时,如何使计算断面恢复到洪水发生时的形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对一些远年洪水,断面还原问题更为重要,且难度较大,如果考虑不周,可使计算的洪峰流量产生很大的误差。"

对于这个问题,史辅成等人给出了若干种解决的方法,即调查访问、历史文献分析、古建筑物考证、利用勘探资料等。在讲解这些方法时,他们根据自己的调查实践,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有理有据,为推算历史洪水计算中的冲刷面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1843年洪水,三门峡断面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但该场洪水的重现期是多少,一直是频率分析适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史辅成和韩曼华等人通过文献考证、水文考古,以及应用现代断代技术放射性热释光法等综合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为黄河下游及小浪底设计洪水提供了新的思路及依据。

1997年和2002年,史辅成和易元俊等人主编出版了《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考证和研究》两本论著。《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一书偏重于从宏观方面论述黄河洪水的全貌,分别从暴雨特性、洪水来源、洪水遭遇、历史洪水、频率洪水等方面对黄河流域的暴雨与洪水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定量成果。《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考证和研究》则偏重于运用科技手段,对历史洪水调查分析,分别从洪水发生的时间、水位、来源和历史排序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两本论著相辅相成,彼此结合,全面系统、真实可靠地反映了黄河洪水的基本规律。

正当史辅成的洪水研究进入富有成效的阶段之时,一场人生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1993年初,史辅成突发严重的心脏病,医院向他的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经过几天几夜紧张的抢救,他从死神的手中挣脱了出来。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问自己的病情,而是询问发病之时手头上正从事的一项工作,当时在场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脱离危险期不久,他就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由于业务精湛,成果丰硕,史辅成先后担任黄委设计院规划处水文室主任、规划处总工程师、黄委技术委员会委员、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两度当选黄委劳动模范,一次当选河南省劳动模范。1996年,他获得人生中的最高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由于工作需要,史辅成退休以后一直被单位返聘,主要是审查各种水文成果与规划报告,也经常被黄委有关部门请去帮忙。2000年,他获得水利部颁发的老有所为奖。

早已过古稀之年的史辅成一直笔耕不辍,经常有论文见诸报刊,仅2007年以来他就在《黄河报》上发表了8篇论文,内容涉及黄河水沙变化趋势、黄河骨干水库运用方式等。

由于在研究历史洪水时经常需要参考大量资料,多年来,史辅成养成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比如《人民黄河》,自从1979年复刊以来,30多年的刊物他一期不缺。史辅成还有一个习惯,从不会空着手上下班,几十年如一日,上下班都拎着文件袋,因为有很多工作材料需要带回家去看。因为腰伤的缘故,他大多时间是躺在床上看材料。

到今年,史辅成参加黄河治理工作已经57年了,半个多世纪来,史辅成追溯洪水历史,探寻洪水来源,研究洪水特性,从事洪水分析计算,在黄河流域暴雨洪水历史、洪水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使得黄河部门在洪水研究方面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位置,史辅成也被人们誉为"洪水奥秘的探索者"。

黄河洪水规律的探索者――记黄河设计公司水文分析专家史辅成
发布日期:2012-07-09 编辑:王寒草 来源:王寒草

史辅成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3411月出生于一个铁路之家。1954年,只有20岁的他便从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毕业,先被派至天津子牙河参加了一个多月的防汛,而后又分配至黄河水利委员会计划处,从事黄河水文分析的研究工作。对于水文分析,他在大学期间仅学过一个学期,功底不算深厚,但当时黄委亟须开展水文分析工作,而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又稀缺,在大学主攻水工建筑专业的史辅成,毕业后毅然投入水文分析领域,开始了穷尽一生的探索。

当时国内从事水文分析研究的人不多,没有现成的经验资料,完全靠自己摸索,在学中干,干中学。

水文分析计算研究听起来似乎很枯燥,说白了,就是根据水文现象变化的规律,预估未来长时期的水文情势。这项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史辅成经常参加野外查勘,一年有大半年都在荒山野河间奔波。

19562月,水利部成立了黄河勘测设计院,需要规划方面的人才,由于水文分析是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上级把史辅成调到设计院规划处参加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工作。

19585月,水利部黄河勘测设计院更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更名一年后,即19594月,黄委勘测规划设计院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南水北调西线查勘,共组织了3个队400余人,开赴雅砻江、大渡河及黄河上游地区进行查勘。

史辅成参加了这次查勘,他所在的队承担了西线南水北调雅砻江与大渡河交界处的查勘任务。队伍从西安出发,进入四川后,走成都、雅安,最后来到川西南的石棉、冕宁一带。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时西藏发生叛乱,不时有叛匪活动。为了安全起见,上级给每人发了一支七八斤重的日式"三八大盖",各自配备了5发子弹。此外每人还配备了一袋5斤重的炒米和一个行军壶。出发的时候他们带了不少行装,一边走一边精简,到最后只剩下枪、子弹、炒米、行军壶了。

就这样,他们每天奔走在川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一面进行查勘,一面要防止叛匪和野兽的出现,同时还要和反复无常的天气作斗争。当地几乎每天下午都会下雨,往往一下就到半夜,由于大家每天都穿着透湿的衣服前进。沿途,一边前行是陡峻如倾的峭壁,一边是几十米甚至数百米深的悬崖。

除了西线地区外,泾河、渭河、伊河、洛河,还有三门峡、三盛公、巴家嘴工程等,都留下了史辅成的足迹。

1961年,由于黄委总工办缺少水文分析方面的技术人员,就将史辅成调到黄委总工办,从事水文分析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史辅成被下放到基层。

1975年,史辅成又回到设计院规划处水文组继续担任组长。这一年的8月,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河南有29个县、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8万多人遇难。"758"大洪水后,国务院领导作出要严肃对待大洪水的批示,当时的水电部要求加强对大江大河洪水的研究。遵照上级的部署,史辅成遂把研究黄河历史洪水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夜以继日地搞调查、查资料作分析、写报告。

1977年,史辅成在五七干校一年,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次在扛麻袋时把腰椎压伤了,疼痛不止。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能到医务室贴张伤湿止痛膏。后来他回到了单位,还是像往常一样加班加点,参加野外查勘。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腰伤加重,腰椎变形,最后诊断为陈旧性腰椎骨折。为了控制腰椎变形,医生为他配备了钢背心固定腰部。直到如今,这件钢背心还陪伴着他。

20世纪80年代,为抢救分散在各地的历史洪水资料,水电部要求全国流域机构及各省(区)把各自流域的历史洪水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理。史辅成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黄河流域历史洪水资料的整理和汇编,提交了《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由于黄委收集的历史资料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拓片与实物,还在北京举行了展览会。

史辅成和易元俊等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黄河历史洪水分析有一个其他江河都没有的问题,即在黄河历史洪水分析需要考虑断面冲淤变化的因素。

黄河干、支流不少河段冲淤变化剧烈,如何将计算断面恢复到发生历史大洪水的形态,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如不考虑断面变化,将使推算的洪峰流量发生较大的误差。史辅成和易元俊等人分析实测资料,考证古代文物,采用现代断代手段C法等多种途径,对此问题作了大量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黄河冲淤特点的解决办法。

史辅成与易元俊合作发表的《黄河历史洪水计算中的断面还原方法》一文中,对断面冲淤变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该文指出,"黄河干、支流洪水期间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数百千克甚至1000千克以上,很多河段冲淤变化剧烈,不但有年际之间的变化,而且在一次洪水过程中冲淤变化也比较大,有的河段还有"揭河底"现象。所以在计算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时,如何使计算断面恢复到洪水发生时的形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对一些远年洪水,断面还原问题更为重要,且难度较大,如果考虑不周,可使计算的洪峰流量产生很大的误差。"

对于这个问题,史辅成等人给出了若干种解决的方法,即调查访问、历史文献分析、古建筑物考证、利用勘探资料等。在讲解这些方法时,他们根据自己的调查实践,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有理有据,为推算历史洪水计算中的冲刷面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1843年洪水,三门峡断面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但该场洪水的重现期是多少,一直是频率分析适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史辅成和韩曼华等人通过文献考证、水文考古,以及应用现代断代技术放射性热释光法等综合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为黄河下游及小浪底设计洪水提供了新的思路及依据。

1997年和2002年,史辅成和易元俊等人主编出版了《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考证和研究》两本论著。《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一书偏重于从宏观方面论述黄河洪水的全貌,分别从暴雨特性、洪水来源、洪水遭遇、历史洪水、频率洪水等方面对黄河流域的暴雨与洪水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定量成果。《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考证和研究》则偏重于运用科技手段,对历史洪水调查分析,分别从洪水发生的时间、水位、来源和历史排序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两本论著相辅相成,彼此结合,全面系统、真实可靠地反映了黄河洪水的基本规律。

正当史辅成的洪水研究进入富有成效的阶段之时,一场人生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1993年初,史辅成突发严重的心脏病,医院向他的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经过几天几夜紧张的抢救,他从死神的手中挣脱了出来。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问自己的病情,而是询问发病之时手头上正从事的一项工作,当时在场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脱离危险期不久,他就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由于业务精湛,成果丰硕,史辅成先后担任黄委设计院规划处水文室主任、规划处总工程师、黄委技术委员会委员、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两度当选黄委劳动模范,一次当选河南省劳动模范。1996年,他获得人生中的最高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由于工作需要,史辅成退休以后一直被单位返聘,主要是审查各种水文成果与规划报告,也经常被黄委有关部门请去帮忙。2000年,他获得水利部颁发的老有所为奖。

早已过古稀之年的史辅成一直笔耕不辍,经常有论文见诸报刊,仅2007年以来他就在《黄河报》上发表了8篇论文,内容涉及黄河水沙变化趋势、黄河骨干水库运用方式等。

由于在研究历史洪水时经常需要参考大量资料,多年来,史辅成养成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比如《人民黄河》,自从1979年复刊以来,30多年的刊物他一期不缺。史辅成还有一个习惯,从不会空着手上下班,几十年如一日,上下班都拎着文件袋,因为有很多工作材料需要带回家去看。因为腰伤的缘故,他大多时间是躺在床上看材料。

到今年,史辅成参加黄河治理工作已经57年了,半个多世纪来,史辅成追溯洪水历史,探寻洪水来源,研究洪水特性,从事洪水分析计算,在黄河流域暴雨洪水历史、洪水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使得黄河部门在洪水研究方面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位置,史辅成也被人们誉为"洪水奥秘的探索者"。


公司邮箱系统登陆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技术支持:云河(河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豫ICP备150012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