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8月4日,应西藏日喀则水利局邀请,公司安排魏剑宏、赵洪岭、张宏安三位同志前往西藏日喀则地区,编制完成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当灌区工程规划报告》、《雅鲁藏布江中游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估算报告》。在资料缺乏、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工作组的同志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圆满完成了技术援助任务,并获得了日喀则水利局的高度评价。
来自西藏日喀则的请示报告
2012年7月12日,一份"西藏日喀则地区水利局关于向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请求技术援助的请示"报告,从遥远的西藏报送至黄委。此时,黄河正处于"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刻,黄河流域随时都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然而,面对西藏日喀则地区水利局的请求,黄委领导没有丝毫的犹豫,迅速做出批示,委托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立即抽调优秀专家,奔赴西藏,完成技术援助任务。
7月17日,一支由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派出的三人小组由郑州飞赴拉萨。为了赶时间,他们顾不上旅途劳顿,仅仅在机场附近匆匆吃了顿便饭,就从贡嘎机场直接奔向这次工作的目的地--日喀则。
日喀则市,藏语意为"美好的庄园",位于年楚河入雅鲁藏布江河口,是历代班禅活佛的驻锡地。市区平均海拔高程3833米,年日照时数3233小时,号称"日光之城"。这里日照充足,年楚河河谷两岸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7月中旬的年楚河河谷,绿油油的小麦、青稞,与金灿灿的油菜花交织在一起,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然而,在距离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西北方向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的地方,却是另外一种景像--一望无际的荒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辽阔的荒原除了出山口零星分布着几个小村庄外,只有那正在修建的拉(萨)日(喀则)铁路在寂寞地向前延伸。除村庄附近种植有少量青稞、土豆外,稀稀拉拉、三五米一丛的狼牙刺成了这里的主宰。裸露的黄沙、稀疏灰白的植被,与年楚河谷旖旎的田园风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水,无疑成了这里最活跃也是最具制约性的因素。没有了水,再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也只能是一片寂静的荒原。这就是日喀则地区著名的三大旱区之--江当。站在原上,向北眺望,连绵群山下,是那常年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抽江"、"引年(楚河)"入原,变荒原为粮仓,成了多少代日喀则人的梦想。雅鲁藏布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为日喀则人实现这个梦想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要想把想法和梦想变成可行的工程方案,还需要很多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做。关键时刻,日喀则的水利人想到了水利部对口技术援藏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封请求技术援助电报的来源。
嘎布江当
江当,又称"嘎布江当"。藏语意为"干旱、缺水"之地,江当在当地还有一个别称--"鸟不拉屎的地方",自然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在考察中,当地藏族群众的一句话,道出了人们对水的千年渴望--"如来佛祖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土地,却没有给我们水......"。
是"如来佛祖"的疏忽,还是他老人家有意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后人?仰望星空,我们不得而知。当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了公元2012年,当我们再一次回过头来,审视这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时,我们眼前不禁为之一亮......。江当原下,是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在宽阔的河流阶地上,是于2011年开通的日喀则和平机场,一架架神鹰架起了日喀则与祖国内地的空中桥梁!正在修建的拉日铁路横贯原区中南部,白?O至江当的公路从江当垭口通过比绕行日喀则市要近40公里。在这里,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汇集在一起。而江当原区总面积达126平方公里,比目前拉萨市和日喀则市区面积总和还要大,这里海拔高程介于3830至3900米之间,与日喀则市区高程相近,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土层深厚,气候温和。这样的区位优势,这样充裕、适宜的土地资源,不仅在日喀则地区乃至整个西藏自治区也难找到第二个地方,这无疑为日喀则今后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对造世主的不公感到遗憾的同时,又一次感叹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带病坚持工作
紧张的外业查勘结束了,远道而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却累倒了。工程专家赵洪岭同志,是这次工作组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同志,由于一路奔波劳累,加上强烈的高原反应,他感觉一阵阵的头痛眩晕,高烧至39.5℃。经医生诊断,这是典型的高原反应,紧急撤回低海拔地区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否则,将会有诱发肺水肿的危险。撤退还是坚持,两难的抉择摆在了工作组和赵洪岭同志面前。工作组的其它同志和日喀则地区水利局的领导一致认为,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赶快撤下去。然而,赵洪岭同志还是希望能坚持一天就再多坚持一天,因为他明白自己肩上担子太重了,他是这次工程设计的负责人,一个人要全面负担起工程设计、施工、概算以及工程地质方面的全部工作,而这些工作通常情况下一般要安排3至4个人来共同完成。在众人的再三劝说下,赵洪岭同志于第二天早晨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日喀则,转道成都,回到了郑州。
回到郑州的赵洪岭同志没有来得及在家休息一天,继续带病坚持工作。上午到医院输水,下午到办公室带领几个助手进行工程设计分析计算,连续几天,天天加班到晚上11点以后。在水工、施工、概算等专业人员的配合下,很快完成了工程总体布置与施工方案,为远在日喀则的工作组提供远程服务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继续留在日喀则坚持工作的魏剑宏、张宏安同志负责与当地水利部门沟通,收集地形图、灌区需水量等基础资料,进行工程必要性分析和工程规模论证,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等工作,在基础资料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Google Earth上直接提取数据,为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提供了数据支持。
黄委援藏干部房明立、王文成同志,更是利用自身的双重身份,跑前跑后,进行现场测量、翻找资料,并力所能及地做好后勤生活保障工作。
洁白的哈达
辛苦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一周的艰苦工作,在日喀则和郑州两地的紧密配合,工作组于7月28日向日喀则地区水利局提交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当灌区工程规划报告》。翻看着报告中的文字、数据和工程布置图,听完工作组的成果汇报,日喀则地区水利局普琼局长连说了三句"了不起",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心里的三个"没想到"。当他签发完向黄委的请示报告后,黄委会做出何种反应,他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没想到,黄委领导如此重视,在如此快的时间内做出批示;没想到,黄河设计公司会派出这么精干的设计人员,短时间内克服高原反应、资料短缺等不利因素,提交高水平的设计成果;更没想到,设计人员思路是如此广阔,从灌区引水到国土资源的优化开发,为日喀则人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欢送宴会上,日喀则的水利人把一束束洁白的哈达献给了工作组的同志们,这既是对技术援藏工作组的肯定,更是对黄委援藏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包含着对黄河设计公司高效、求实的工作风格的由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