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年 铿锵前行一甲子
――黄河设计公司地质勘探院60年发展历程回眸
胡少华 吕亚鹏
大河奔涌,岁月镌刻。
从1952年到现在,黄河设计公司地质勘探院走过了60年征程。黄河干支流的深山峡谷,留下了勘探人艰苦奋斗的足迹;市场经济的风雨浪潮,见证着勘探人开拓创新的业绩。60年来,地勘院在历史的画卷中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长之路处处风景
1952年8月,寂静的黄河干流王家滩喧闹起来,一批热血青年来到这里,开动了3部美国150型钻机钻探选坝址。同年10月25日,黄委测验处成立土层探验队,黄河上第一支勘探队伍正式成立。
1952年到1978年是治黄勘探事业的艰苦创业期。26年间,这支勘探队伍一方面专注于黄河下游众多涵闸工程的勘探,另一方面倾心于黄河中下游规划拟建工程的普探,为黄河的治理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他们先后完成了三门峡、小浪底、天桥、巴家嘴、陆浑、故县、石砭峪、碛口、军渡、龙门等30多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探工作。
洛阳以北
一个工程,几多往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凝结了几代黄河人的心血,承载着几代黄河人的梦想。
水利水电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有较长的周期,再加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有的工程经历“几上几下”才能开工。小浪底水利枢纽就是这样的工程。
1953年,地勘院的前身黄委钻探队在峪河口、大小风雨沟和猪爬崖3处打钻孔11个,从此拉开了小浪底地质勘探工作的序幕。
如果说20世纪地勘院的成长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新时期地勘院的发展则可称之为“彩虹之舞”!
改革开放后,地勘院在开展黄河工程勘察的同时,积极走向国内外市场,开展了河南南阳回龙和新乡宝泉等抽水蓄能电站的勘察及有关工程的施工,并在冈比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苏丹、厄瓜多尔等国开展水利、水电、交通和工民建工程的勘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地勘院积累了丰富的水利水电工程勘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监理经验。
――完成了3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不同阶段的地质勘探工作,负责勘探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获得国家优秀工程勘察金奖。
――完成了百余项各类工程中的帷幕灌浆、截渗墙、灌注桩、排水孔等基础处理及隧洞、桥梁、河湖整治、堤防工程等施工项目,作为主要参建方完成的山西横泉水库枢纽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完成了数百项工民建、水利水电、公路、铁路以及各类跨河建筑物等工程勘察项目,负责勘察的西安大唐芙蓉园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承担了10余项各类大、中型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监理的多项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其中大亚湾核电站中微子实验站配套建设工程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颁布的重大贡献奖。
一个个荣誉名至实归: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五好团支部、河南省工人先锋号、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黄委文明单位、黄委青年文明号、黄委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发展之路峰回路转
改革的东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20世纪末期,黄河勘探人开始意识到潜在的生存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计划经济时期上级给任务拨经费的模式成为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勘院生产任务少,经济工作困难,一段时间连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企业面临重重危机。
曾为黄河治理与开发屡立战功的地勘院,犹如一艘无帆的小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风雨飘摇。
面对困难和压力,地勘院迎难而上,大胆改革,确定了“一业为主,两头延伸,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一方面走上社会承揽勘探任务,一方面开展多种经营。
1991年9月,小浪底前期工程开工。地勘院紧紧抓住这一良机,确定了以小浪底为主战场的思路,利用在小浪底工作近40年的优势,先后承揽并完成了小浪底1号 和2号交通硐、1号排水硐、消力塘排水硐、3号和4号灌浆硐灌浆、28号排水硐排水孔及主坝防渗墙检测等施工和勘探任务。经过努力,产值从1992年的490万元猛增到2000年的2552万元。
世纪钟声敲响,转型期的中国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轨道上飞速奔跑。我国设计行业改企建制的浪潮滚滚而来,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求178家勘察设计单位尽快改为企业。
地勘院再次面临挑战,又一次站在了生存与发展的“十字路口”。
“‘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只是权宜之计。地勘单位最终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发展。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基本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事企转变留下的时间不多了,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形势逼人,地勘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迅速按照公司改革思路进行了体制改革。
企业制订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经营力度,向社会拓展工程施工市场,扩大岩土工程勘察业务范围,依托公司发展工程监理,进一步抓好多种经营。
思路决定出路,改革的大幕随之开启。
从2002年到2012年,地勘院在10年间先后启动了5次改革,内容包括组织机构改革、劳动人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次改革:2002年,夯实基础,为改企建制作准备。第二次改革:2004年,加强内部管理,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第三次改革:2007年,打破二级管理体制,实行项目管理。第四次改革:2009年,整合资源,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制。第五次改革:2012年,按照四大专业,进行事业部制改革,全力推动勘探、施工、勘察、监理业务发展。
组织机构的改革冲破了传统封闭的“围城”。地勘院全面推行以项目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制,改掉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流程,取消了计划体制下的若干职能部门。改革后,机构精简,管理层次减少,机构与市场充分对接。
人事上的竞争机制“破冰前行”。地勘院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聘任制。全员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人员自上而下逐级竞争上岗。
收入分配向野外生产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这一改革力度很大,对员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改革进一步规定:根据项目和机组承包结余情况核算项目部人员和机组生产人员绩效工资,此举充分调动了项目部和机组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革除陈规陋习,惊醒麻木神经。竞争,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改革,使地勘院培育出新的生存机制,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
10年间,该院先后承揽并完成了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生产试验井、山西横泉水库帷幕灌浆和截渗墙工程、甘肃黑河东风水库除险加固、青海拉西瓦电站尾水硐开挖等多项工程施工任务。岩土工程勘察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也从工业与民用建筑勘察向水利水电公路、铁路工程勘察等领域拓展,先后在河南、山东、陕西境内完成了400余项各类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工程监理是地勘院近年新拓展的一项业务,先后参与了小浪底、西霞院、安徽蚌埠淮海应急工程的监理,并独立承担了甘肃张掖小孤山和二龙山水电站的监理任务。
10年间,地勘院经济总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员工收入显著提高。员工人均年收入由2003年的1.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8万元。
砥砺之路薪火传承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这首在20世纪50年代广为流传的歌曲是老一代地勘队员的集体记忆。
60年的黄河勘探史,烙满了地勘队员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足迹。一代又一代地勘队员为治黄事业和地勘院的发展前仆后继,用热血青春换来了一个又一个弥足珍贵的基础数据,用默默奉献诠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黄河勘探队伍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驻小浪底时,在艰苦条件下一干就是40多年。那些年,队员们攀陡崖、钻刺丛、涉险河,住过破窑洞、土坯房甚至猪圈羊圈,运输全靠肩扛手拉。“过去有句俗话: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每年只有春节放假才能和家人团聚一次,许多人竟十几年没看到过妻子夏天穿过什么衣服,子女见面不喊爸爸。”许多“老勘探”向记者描述峥嵘岁月的故事。
尽管苦点儿、累点儿,但参战队员个个精神饱满,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做好基础工作,让小浪底工程顺利上马。”
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铸就坚强。
在一次勘探中,勘探工人张应盘为了保证钻孔用浆,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浆池用双臂搅拌泥浆,冻得失去了知觉,醒来后马上要求投入到勘探工作中。张应盘,被誉为“黄河铁人”。
岁月如歌,豪迈依旧,地勘精神一脉相承。
2002年8月,地勘院第一次开赴青藏高原,承担西线工程勘探任务。这里平均海拔
“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没有到过柴达木盆地沙漠戈壁的人们不会明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绝望。2011年,地勘院那棱格勒河水库勘探项目部就处于一段号称“死亡峡谷”的地方。此地环境极其恶劣,寸草不生,毫无生命迹象。更令人头疼的是,人的最基本生活保障???――饮水问题无法保障。那棱格勒河河水混浊,含沙量极大,不能成为生活饮用水。方圆几
考验还在后面。工区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项目部只好组织人员架设施工便桥。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勘探装备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恶劣的环境条件没有变。这些年我们涉足的工作有高寒缺氧地区、戈壁沙漠地带、非洲热带雨林,职工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但没有丢,而且得到发扬光大。在全体职工的团结协作下,地勘院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主动担当起社会公益责任,创造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地勘院工会主席张?D告诉记者。
2012年 4月,贵州黔西南州长到河南公务时,专程来到位于洛阳的黄河设计公司地质勘探院,他紧紧地握着院长易学文的手,感情之情溢于言表:“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代表黔西南的父老乡亲向你们表达深深谢意。”
时光回溯。2009年秋天,我国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黄河设计公司及时响应上级号召,积极部署抗旱救灾工作,紧急调集物资、人员,动员干部职工支援抗旱。地勘院承担了抗旱打井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该院干部职工在打井总负责人易学文院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扬黄河勘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以精湛的技术、高昂的斗志,全力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去。
贵州黔西南州属喀斯特地貌,山多坡陡,岩石裂隙、漏斗、地下溶洞极为发育,开采利用极为困难,据说当地打井成功率为15%。面对困难,打井队员们不断总结,想方设法解决打井中遇到的困难。对地层不熟悉,他们就认真请教当地水利、地质专家,多方搜集资料,分析喀斯特地形的特点,研究确定合适的水井钻进工艺,保证了钻进的顺利进行。由于所带的钻头与当地实际地层不太相匹配,刚开始钻进效率较低,他们在极短时间内研发出了能够适应贵州地层的钻井成井工艺。5支打井小分队共在贵州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打出5口水井(其中3口圆满成井出水),解决了5万群众饮水问题。在他们凯旋时,许多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送行。老乡们紧紧握住打井队员的手说:“我们世世代代感谢黄河人,你们是我们的亲人!”
在贵州的40多个日日夜夜里,黄河勘探人谱写出一曲大爱之歌,黄河地勘院展现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
科研之路上下求索
这项成果成功应用于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河南河口村等工程勘察中。实践证明:其成果质量可靠,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钻孔压水试验综合测试技术”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小直径液位变送器密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钻孔压水试验测试仪”只是一个缩影,它折射出的是地勘院对于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的战略思考。
这些年,地勘院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院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他们成立了勘察与基础工程技术研究所,建起了钻探实验平台和泥浆实验室,一批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帷幕灌浆工程多采用循环灌浆方法,地勘院结合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裂隙发育的特点,在国内首次研究引进了GIN灌浆技术,在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将这项新技术运用于小浪底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节约成本、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明显效果。地勘院研究试验的GIN灌浆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在工程实践中,地勘院还研发了无损伤钻探管材打捞器、快速修复型水弯头、孔口密封器、真空原状取砂器、薄壁取土器、淤泥取样器、超前靴取砂器等先进实用器具和第四纪深厚覆盖层取样、砂卵石及软弱夹层金刚石钻进等多项勘探技术,许多技术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该院研制的“大口径(φ
在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地勘院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严格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产品质量符合要求。该院开展的QC小组活动,多次获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优秀QC小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弹指一挥,甲子轮回,地勘院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节点。
2011年,中央召开了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我国水利行业进入到一个十分难得和良好的发展时期。随着黄河设计公司“两化一体”(市场国际化、业务多元化、设计施工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流域市场及国内、国际市场“三驾马车”竞驰的格局日渐清晰。这些,都为地勘院阔步前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振奋精神迎接新挑战,凝心聚力开启新征程。地勘院全体员工将以60年的丰厚积淀,激流勇进,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