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受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委托,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对黄河设计公司牵头完成的"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
鉴定委员会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清华大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西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担任,副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薛松贵应邀出席会议。公司副总经理王煜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会并向专家组汇报了课题成果。
鉴定委员在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查了鉴定资料之后,经过质疑和讨论,一致认为项目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等重大问题,研发了灌区旱情实时监测、径流与洪水预报、应对干旱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等模型系统,集成了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的综合适应技术体系,建立了应对干旱的管理机制,提高了流域有序应对干旱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水平,对学科领域的贡献显著、意义重大。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
(1)创建应对干旱的水库群协同调控技术体系,实现流域水资源年际调控、年内优化、库群协同、空间协调,开创流域有序应对干旱的新途径。
(2)构建区域综合干旱评估新指标,全面揭示了水通量转化过程对干旱演进的影响,为区域干旱评估提供重要的量化指标。
(3)创建陆气耦合的灌区实时监测技术,建立了陆气耦合的灌区旱情实时监测系统,实现气象、水文、农业、生态等干旱过程的实时监测与综合评估,为灌区旱情实时监测和早期预报提供基础平台。
(4)发展多尺度嵌套和多源信息同化融合的水文预报技术,提出了集观测与预报数据相衔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预报相耦合、短中长时间尺度相结合的洪水/径流预报技术,提高了水文预报的精度与预见期。(规划院)
(5)建立了多层级多部门联动的旱灾应急机制和应对干旱的风险管理保障系统,实现流域干旱管理的定量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